



2011年10月,获释以色列大兵夏利特(中)向以总理内塔尼亚胡敬礼。
近日,美国奥巴马政府被指首破“决不与恐怖分子谈判”铁律,以五名塔利班成员换回了“逃兵战俘”鲍·伯格达尔,在全美引发巨大争议。一时间,巨大的非议涌向了伯格达尔的家庭。曾被同一个塔利班武装分支扣为人质的记者大卫·罗德在《大西洋月刊》网站发表文章,以被俘者及其家属的角度为伯格达尔家鸣不平,披露了一名美国人在海外遭俘虏后,家属饱受折磨却不为人知的营救过程。
这些家庭因共同的遭遇走到一起并相互扶持
5年前,当时供职于《纽约时报》的大卫·罗德在休假期间为一起私活去了阿富汗。
一名塔利班司令官同意接受他的采访,罗德和两名阿富汗籍的同行领命前往,不料在会面之际即被绑架,并被转移往巴基斯坦的部落地区。
被绑7个月后,罗德和其中一名阿富汗记者趁看守入睡之际,成功逃至附近一个巴军军事基地求救,一同被扣的另一名阿富汗记者则在“美国人逃走”后失去了价值,于六周后安全获释。
罗德逃走十天后,出走兵营的鲍·伯格达尔被同一个塔利班武装分支抓住。
作为人质的经历让罗德回国后得以与伯格达尔的家人以及其他在海外被绑架的美国人家庭联系与交流。这些家庭因为共同的遭遇走到了一起并相互扶持,其中年纪最大的,当属3年前在巴基斯坦被绑架的援助人员沃伦·温斯坦。温斯坦的家人一直担心他已死去,到今年7月,他该73岁了。
在海外被绑架的美国人数量却远比想象中要多
尽管罗德与伯格达尔的家人相互谅解、取暖,但事实是,伯格达尔与其他受害人有着本质的区别:他是一名军人,其他人基本都是平民。
获释之前,伯格达尔是美国在伊拉克与阿富汗战争中为人所知的最后一名美军战俘。相比较朝鲜战争时期的近8000美军战俘,伯格达尔的孤独对美军来说是可喜的进步,在现代战争中,不仅伤亡率在下降,被俘率已经降低至几乎为零。
然而,在海外被绑架的美国人数量却远比想象中要多,他们多是记者、工程承包人、援助志愿者等。
长期以来,网络上一直有个传言,称美国护照上写着诸如“持本护照者背后是美利坚合众国,有强大的美国军队在支撑”。
这当然是一个谣言。但伯格达尔的成功获释却与这句话息息相关。
若无“强大的美国军队”,伯格达尔或不可获释
尽管有批评指责奥巴马政府为换回伯格达尔打破美国“决不与恐怖分子谈判”传统,但白宫新闻发言人杰·卡尼却辩称,在此次事件中把塔利班定位为“交战敌人”而非恐怖分子,即这只是一次高度关注下交战双方的换囚行为,而非与恐怖分子谈判的结果。
政治新闻网站Slate.com一篇评论则拿以色列举例说,对敌态度向来强硬的以色列就经常与哈马斯以及黎巴嫩真主党交换俘虏,最富戏剧性的案例自然是“以千换一”回来的大兵夏利特,因为该国秉承着“决不放弃一名士兵”的原则。评论认为,尽管美国文化与以色列大有不同,但美国军中对同胞也秉承着类似的忠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