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15日从“南澳Ⅰ号”水下考古队获悉,预计到本月20日,“南澳Ⅰ号”的船载文物将基础打捞完毕,水下考古队将撤离打捞现场。明年的水下考古计划有待今年度的工作完成后再进行梳理、总结,并联合明年的景象预测再研究制定。已打捞上来的文物也将随船运回广州,交由广东省博物馆进行保护处理。
据介绍,今年汕头“南澳I号”水下考古共出水各类文物1万多件。据统计,截至7月9日,汕头“南澳I号”水下考古工作中共出水各类文物10241件。其中瓷器9711件,陶器131件,金属器100件(不含铜钱)。出水瓷器中盘类占44.4%,碗类占34.3%,瓷罐占8.8%,杯、碟、盒类共占9.2%。随着台风季节邻近,持续了3个多月的打捞工作即将告一段落。
汕头“南澳I号”水下考古队队长崔勇表现,通过3个多月的考古工作,已经基础懂得并控制沉船和货物的情况。船体的范围和发掘的难度都比预期的大,船体结构也比预感的复杂。已发明的桅座位于发掘基线19米处的东侧,可视船体长35米、宽8米。考古队同时发明,古沉船船体向东南倾斜了10度,沉船船体的保存状态可能不如预想的完整。
据懂得,已打捞上来的这批文物将由打捞船运回广州,交由广东省博物馆作脱盐等进一步处理,部分将运回南澳展出。
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汕头“南澳I号”考古现场领队孙键表现,目前已完成本工作季古沉船的拍摄、绘图工作,打捞的舱位已开端着手回填,重新用泥沙将沉船及文物笼罩住,目标是保护好这些文物,同时也防止被盗捞。台风季节即将来临,打算在明年再对一些凝结物进行打捞。(李怡青 陈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