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网北京7月15日综合报道 随着河北承德双桥区罗汉堂村最后两处平房被推倒,投资87亿元、史上范围最大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拆迁工程基础结束。目前,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景区周围村共拆迁5200多户,130万平方米,实现了签订安置补偿协议率99.14%、房屋拆迁率99.14%。可以说,用3个月的时间恢复了300年以来的景区历史风貌。
据中国文物报报道,仅仅用时3个月,历史文化名城承德就完成了史上最大范围的世界文化遗产拆迁保护工程。外八庙景区作为避暑山庄外八庙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先后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些修建于"康乾盛世"时代的皇家寺庙,昔日是民族团结和中央集权的象征,自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动工兴建,到目前已有307年的历史,而今则成为承德驰名于世的一张最闪亮名片。
承德市双桥区区委书记周义强告诉记者,由于历史原因,外八庙景区处于村包围之中,景区周边建满了混乱拥挤、高矮不一的民房。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景区周边不再审批新的住宅,农民为解决居住问题,在院内或耕地上违章建设住宅,使景区周围村建筑更加混乱无序、拥挤不堪,再加上破旧的街道、乱倒的垃圾、横流的污水,不但严重损坏了景区的形象,更制约了景区周边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对现状无奈的还有许多住在其中的普通村民。"到处是垃圾,到处是污水。一到夏天,臭味扑鼻,苍蝇满天飞。住在这里挺别扭的。"谈起村里的环境,大佛寺旁上二道河子村村民李静满腹抱怨。这位"坐地户"告诉记者,乡亲们都盼着早点对村进行改革呢。借助全省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的春风,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外八庙景区周围环境整治及城郊村改革的重大决策安排,这既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改良景区周边环境、打造精品佛文化带,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一项重大工程,又是惠及全市国民、恩泽后代的一项公益性事业,更是改良景区周边村(居)民居住环境、提升村(居)民生活程度的一项民心工程、幸福工程。
顺应民意,2010年二月末,外八庙景区周围环境整治及城郊村改革工程开工。全部改革项目涉及景区周边的的喇嘛寺、上二道河子、狮子沟、殊像寺、罗汉堂5个行政村和普宁寺、狮子沟、罗汉堂、喇嘛寺4个社区6040户20000多人,企事业单位41家。需要拆迁房屋建筑总面积150万平方米。需建设回迁房总面积120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87亿元。成为承德历史上最大范围的世界文化遗产拆迁保护工程。双桥区作为拆迁改革的第一义务人,自正月初七开端,全区高低以对历史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世界文化遗产负责、对国民利益负责的高度,抽调20位处级领导、46个区直部门、6个镇、7个街道及狮子沟镇5个村、4个社区,总计1500名干部,履行分组包户制度,打响了"百日拆迁大会战",截止6月6日,拆除了景区周边5个村所有农宅,实现了百万平米大拆迁。外八庙寺庙群彻底浮现众人面前,恢复了往日的庄严与光辉。
外八庙周围环境整治及城郊村改革工程开创了承德市史无前例的"民心工程"。通过拆迁改革,不但要拆出环境,更要把农民的居住条件拆好,把农民拆富。为了把拆迁工程做成惠民工程,双桥区政府制定的"让利于民"的拆迁安置补偿标准:对合法合规的一宗宅基地200或230平方米安置住房,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的搬迁的嘉奖20平米,给予300-500元/平米的拆迁误工费和每年3000元的回迁过渡费。为解决长远生计问题,对被拆迁群众每人给予20平方米商业用房,对符合条件的村民一次性发放18742元城镇职工基础养老保险补贴款。各项惠民政策和保障措施的实行,确保了拆迁改革后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在拆迁后的建设上,不但要为村民高程度计划、高标准建设现代的城市社区,还要建设绿地、学校、医院、服务中心等等各种服务配套设施,大力发展佛教文化旅游产业,着力打造北方最大的佛文化中心。家住拆迁区域的村民任贵德一家三代7口人挤在60平米的老旧平房内,根据偿还、嘉奖、符合条件成家子女增补面积的政策,他家共分到350平米的楼房。任贵德笑着说,"党的好政策,彻底解决了我们老少三代的住房问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