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的教育之下,很多日本人不愿反思侵略战争并不奇怪。日本《每日新闻》24日刊登的文章还在为当年的战争辩护,称中国帮助朝鲜等于干涉内政,以内乱为借口进行军事干涉,这是日本不能坐视的。如此邻国的独立受到侵犯而不能坐视的说法就是“集体自卫权”。文章称:现在,韩国媒体反对日本行使集体自卫权,中韩之间设立热线电话,等于迈出了安全保障的步子,“这难道不是回到从前了?”
日本历史学家新田成文通过微博说,日清战争对于日本的价值在于,日本通过这场战争揭去了中华帝国身上神秘的迷雾,使其虚弱的本质得到体现。日本在文明上对于中国的恐惧和畏缩因此被彻底一扫而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让日本民族的自信心得到树立与膨胀。当然,这种自信的过度膨胀,超越界限就意味着狂妄。
据《环球时报》记者观察,日本对甲午战争的研究多是重视细节的战史研究,对其历史背景和战争的侵略性质绝口不谈。而且,在日本学者的战史研究中,甲午战争所占的比例也很小,日方对于这段历史抱有“胜利理所应当”的态度。在日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日清战争”的文字普遍不多,日本作为战争发起者和挑衅者的史实被掩盖,而被塑造成“新兴大国和旧帝国的一次冲突”。
日本《读卖新闻》曾评论说,相比日俄战争,“日清战争”在日本人的集体历史记忆中相当淡薄,因为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胜利意味着日本作为“亚洲代表”首次挑战西方的胜利,标志着日本作为大国的崛起,而战胜腐败的清王朝“被认为并不值得赋予如此大的意义”。
韩国对于甲午年有更广阔的记忆。《韩国时报》24日撰文写了1894年发生的三件主要历史事件:甲午更张、甲午战争和东学党起义。文章称,在1894年7月下旬,一系列事件快速发生,他们推翻了朝鲜半岛的旧秩序,最终影响到了整个东亚的秩序。一切以日本军方占领朝鲜王宫要求朝鲜改革内政为开端,先是有了甲午更张,朝鲜政府官员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第二个主要事件是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决心推翻中国在东亚长达数千年的主导地位。这场战争在朝鲜进行,改变了东亚下一个世纪的传统秩序。
《东亚日报》则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导致清军和日军进驻朝鲜半岛,后来两国军队甚至在朝鲜半岛上展开激烈交战,给朝鲜民族带来巨大创伤。120年过去,如今的朝鲜半岛仍不时受到因中日两国间角力而产生的影响。一个是已发展成为可以与美国比肩的中国,一个是摆脱二战败战国枷锁后不断走向军事大国化的日本,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角力仍在继续,而朝鲜半岛也无奈地时刻面临着新的挑战。
中日交恶源于甲午战争
7月24日,国际危机组织发表一份报告,呼吁中日保持克制。报告称,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引起有关日本是否就二战侵略行为完全悔过的激烈争论,而这段侵略历史仍然是这一地区的伤痛。报告建议中国缓和反日言辞,不要把战争历史问题同钓鱼岛争端联系在一起,并且展开同日本的高层政治对话。英国广播公司称,在国际危机组织发表这份报告之际,中日两国关系正陷入新的低点,两国也面临爆发军事冲突的危险。
“当年的甲午战争是导致目前东北亚局势再次陷入危急的原因所在”,《韩国日报》的专题文章称,因为日本就是那场战争后开始殖民统治台湾,并占领钓鱼岛的。而当时间的车轮走过两个甲子轮回、待再次迎来甲午年时,中日两国正因领土争端及历史问题处于一触即发状态,而导致这一切的核心因素似乎就是钓鱼岛。时移世异,中国已不是当年软弱的清政府,因而绝不能在领土问题上做出任何让步。从这个角度看,当年的甲午战争仍是左右东北亚局势和命运的关键所在。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称,目前中日紧张局势反映了日本当下更深层次的身份危机,即日本人的心灵在种族优越感和自卑心理的两极发展中被撕裂,无所适从。日本的种族优越感源于现代中国的积贫积弱。日本从明治时期向西方学习,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参与西方列强殖民帝国主义。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中国之后,日本才开始看不起“东亚病夫”的中国。而这一优越感在最近几年中国重新崛起的情况下越来越朝着相反方向发展—日本的自卑情结开始滋长。更确切地说,日本正稳步回到20世纪之前的自卑感,尤其是在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新秩序之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