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老师”与“村干部”本来是两个不搭调的概念。曲阜师范大学教师赵坤,却把这两个概念紧紧地拉在了一起。2012年3月,时任曲阜师范大学发展研究室副主任的赵坤,被省委派任泗张镇罗家庄“第一书记”。令罗家庄村民想不到的是,仅仅两年时间,这位“白面书生”就让罗家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刚来罗家庄村时,眼前的情况让赵坤顿时傻了眼。全村仅有189户,687 人,整个村庄座落在一条山沟里。经过多日的逐户走访,罗家庄村基本现状在赵坤的脑海里渐渐清晰起来。他总结说,罗家庄有“八多”、“四好”。“八多”是残疾人多、贫苦户多、文盲半文盲多、外出打工人员多、光棍多、孤寡老人多、废弃院落多、撂荒山地多。“四好”是人好、空气好、水好、风景好。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赵坤,不会畏惧困难。他在第一次村民大会上发言,向群众庄严承诺时,有人说他是来镀金的,干不出什么大事来。谁也不会相信,一个在大学里指指点点的老师,能有什么“治村方略”。赵坤坚信,实事胜于雄辩。接下来,他用行动证明一切。
赵坤深知治村的一个道理:“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这些年,罗家庄没有发展起来的根本原因,就是村党支部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身份的转换,迫使着赵坤思维的调整。赵坤没有找村干部一个个的去谈心,而是将跑项目作为凝聚人心的突破口。当省里30万扶贫款到位后,他又向曲师大争取了20万元。有“米”了,做什么饭?赵坤与村支书张宜利、文书张立友达成了共识:将钱分成三块,15万元作为互助资金,15万元用于买羊分发给贫困户,20万元作为创业基金发展项目。就这样,第一批的60只羊发到了群众手中。发羊这件事,看似平常,却让罗家庄干部群众看到了希望。赵坤与村干部、村民的思想不断碰撞,最后,达到了一个融洽状态。3个月后,外出经商的村“两委”成员回来,外出务工的党员也陆续回来了,村里的工作进入了正规化。
接下来,他们从村民中公开遴选了一名经济能人,为其提供10万元资金,建设了罗家庄第一个小微企业——粉皮厂,每年交1万作为村集体收入。然后,又以同样的方法,筹建了一个花生油厂。罗家庄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零的突破。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赵坤为罗家庄村制定了5年村庄发展规划。投资50万元修通了村庄水泥路,投资23万元加固村南水库,流转土地2000亩山林地。从出思路到找关系,到从跑项目到跑资金,赵坤总是亲历亲为,一丝不苟。那段时间,赵坤黑了,瘦了,却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张宜利对村干部们说:“受累的是他,得实惠的是咱们。所以,大家一定要全力支持赵书记的工作。”
一桩桩好事,一件件实事,摆在罗家庄村民面前时,群众纷纷对赵坤坚起了大姆指。赵坤说,罗家庄是一个熔炉,我要在这个熔炉里锻炼,在锻炼中升华,一定要让罗家庄富起来,美起来。2012年8月6日,他与张宜利等村村干部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搬迁村庄。2013年6月20日,安山小镇社区建设全线开工,170栋连排别墅、3栋多层楼房和2栋老年公寓如期建设。罗家庄村成了十里八乡里的好村,周边村庄的姑娘都乐意嫁到罗家庄来。一年多的时间里,罗家庄娶了18个新媳妇,有个53岁的老光棍也取了媳妇。罗家庄在悄悄地变化着,赵坤依然忙碌,辛苦,充实。
按照现代人的标准,赵坤有车有房,有一个好的工作,生活安定、舒适,本可以随波逐流,按部就班地在大学里教学,享受他的小康生活,但赵坤义无返顾地选择了来罗家庄,这种选择意味着压力,意味着责任。他把下乡挂职锻炼,看成是人生“干点事业”的一个机会,他把罗家庄作为一个新的创业舞台,要利用“罗家庄这张名片”,既实现自身的价值,也同时创造社会的价值。
赵坤在日记中写道:我用我最黄金的岁月为罗家庄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希望我的努力,能换来罗家庄真正的发展和繁荣,我将无怨无悔地继续奋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