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精品创作连获大奖
济宁素有“曲乡艺海”的美誉,丰厚的文化资源为我市文艺精品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山东梆子大戏《圣水河的月亮》十艺节上摘得“文华奖”后,在今年第三届中国豫剧节上又一举荣获“优秀剧目奖”和“优秀表演奖”两个大奖。市杂技演艺有限责任公司6月中旬随中国代表团赴俄罗斯雅库茨克参加“第四届《小猛犸——2014》国际青少年杂技马戏节”比赛,《蹬鼓》荣获大赛最高奖“金猛犸奖”,《抖空竹》荣获欧洲马戏联盟组委会颁发的本次大赛“最高特别奖”。由中宣部等组织开展的“我们的中国梦——讲述中国故事”优秀文艺作品征集推介活动今年5月共评选出51部获奖作品,由济宁组织创作生产的歌曲《北京时间》、纪实文学《慧敏女子》、微电影《乡村娃的梦》3件作品获奖,在全省获奖市中排名第一,实现了我市文艺作品荣获国家大奖的历史性突破,在宣传推介济宁,提高济宁美誉度和知名度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济宁市艺术团有限责任公司创作编排的大型原创民俗风情剧《我家就在岸上住》今年已进行了2轮公演,继续修改提升后将走向更多的运河沿线城市。大型现代戏曲剧本《梦圆康保》、《运河女人》创作完成。
文化产业快速蓬勃发展
积极开展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工作,征集项目50多个,初步达成了由中华傅氏商会、北京蟹岛集团、美国ABAT集团、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会等7家单位组成的联合体投资建设“济宁傅氏文化产业园”的合作意向。与北京北方投资集团多次对接沟通,积极协商在曲阜投资建设国学院相关事宜。济宁高新区软件园服务有限公司、山东金江实业有限公司、邹城圣城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入选第四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市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总数达到11家,入选数量在全省位居前列。评选出济宁市美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23家企业单位为第四批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编辑感言
春来千枝秀
■刘太福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对一座城市来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彰显着城市的精神力量,引领着城市的发展方向。
济宁人杰地灵,有着优良的文化传承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文化名市名副其实。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文化强市建设,尤其是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以来,我市把加快建设文化强市首善之区摆上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全力抓落实,奋力求突破,加快推进济宁从文化名市到文化强市的跨越。
春来千枝秀,圣地气象新。当前,济宁的文化建设风生水起,亮点频呈:以市文化中心为代表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全市建立“百姓大舞台”4446处,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文艺精品创作连获大奖;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总数达到11家……这一份份成绩的背后,凝聚着全市上下辛勤的汗水,是我市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抓提升,促显效的必然结果。成绩可喜,未来可期。要把这好的文化建设态势保持下去,需要我们进一步坚定信心,鼓足勇气,紧紧扭住文化强市建设不动摇,齐心协力,奋发有为,不断为“文化济宁”建设增砖添瓦,努力促进我市文化建设实现大发展、大繁荣。惟其如此,我们才能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更好地凝聚起城市的力量和精神,为济宁的跨越崛起提供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