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7月24日夜间的降雨过后,农作物的旱情在一天天减轻,但对于农户而言,最干旱时期玉米、棉花、大豆、花生等农作物因为在成长期缺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不少农户直言今年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的产量会受干旱影响有所下降。针对这一情况,各区市农业部门也制定了绝产地块增收减灾的补救预案,以降低农户因干旱造成的损失。
旱期水库水位下降明显,渔业、航运、生态等还未完全恢复
市水文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入汛以来(6月1日6时—7月21日6时)我市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旱情,虽然期间有两次较大规模的降雨过程,但因为该段时间气温太高,土壤的蒸发量大,降水未起到有效的抗旱作用。
由于降水比较少,截止到7月21日6时,我市5座大中型水库共蓄水8629万立方米,较历年同期少蓄1655万立方米,较2013年同期少蓄6713万立方米。六七月份有限的几次降雨均为小雨,地域分布极不均匀,且气温回升快导致土地失墒较重,以致我市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南四湖水位低于生态水位,无水可放,造成胜利渠无法发挥作用。截止到7月20日,我市农作物受旱面积157.1万亩,轻旱138.8万亩,重旱18.3万亩。河里没有水,船只阻塞在航道内,航运交通受到影响,生态鱼、虾、虫、鸟在缺水的条件下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死伤。
7月24日的台风外围影响导致我市大范围降水缓解了旱情,之后的7月29日以及8月6日夜间到7日的两次有效降水都对水库的储水量产生一定影响。截止到8月6日下午3时,我市5座大中型水库储水9128万立方米。虽然目前旱情有所解除,但只限于农业有所缓解,其他行业像渔业、航运、生态等还未完全恢复。“夏季日晒强烈,蒸发量大,雨水必须充足,所以要想农林渔牧等各行业从干旱的环境下完全恢复,降雨还得继续。”市水利部门工作人员介绍道。
平均降雨量 30毫米以上 对水源地地下水 补给才有用
6月份我市平均降雨量82毫米,虽然较去年平均降雨量25毫米偏多,但较常年平均降雨量100.1毫米还是偏少,7月份平均降雨量为106.2毫米,较常年平均降雨量的215.5毫米减少了50%,较去年的平均降雨量389.2毫米更是偏少,有50万人出现临时性饮水困难。
市供水总公司供水调度中心褚主任表示,虽然7月24日之后有几场有效降雨,但对于水源地的地下水补给却不明显。“7月中旬到29日期间,水源地地下水位下降明显,这和7月中旬出现的最热最旱天气有关。虽然之后我市又下了几场大雨,大部分农作物旱情得到缓解,但是水源地的地下水位仍没有得到有效补给。”褚主任介绍,“7月中旬的时候,天气最热,最高温一度达到38℃,居民用水量大,水源地地下水位下降明显,好在之前5月份的时候,我们提前针对这种情况做了预案,当干旱发生时,采取相关措施,保障了居民的正常用水。”
面对严峻旱情,我市部分区市对居民用水进行了限时供应。7月23日,滕州市城乡供水中心发出通告称,因持续高温干旱,水源地地下水补给量不足,为确保供水安全和居民用水需求,该市自7月24日开始启动供水安全应急预案II级应急方案,实行早中晚分时段供水,在其余时段实行低压供水。限制园林绿化、洗浴、洗车等特种行业用水,保障居民生活和医院、学校等公用事业用水。
褚主任表示,平均降雨量达到30毫米以上才能对水源地的地下水位产生作用。“如果未来1个月内,没有平均降雨量高于30毫米的有效降雨,居民的正常生活用水就可能会受到影响。”褚主任建议,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节约用水,人人节约一点水,或许就能满足更多居民的用水需求。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