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6月21日至7月23日雨水比往年同期偏少83.7% 127.7万亩农作物受灾,50万人出现临时性饮水困难 要彻底“解渴” 雨水还得继续
记者 董艳
往年6月份,枣庄市已开始进入雨季,可是今年,说好的雨季却没有如期而至。
据枣庄市气象台统计,今年6月21日至7月23日期间,枣庄市平均降雨量33.4毫米,比往年的历史同期值204.6毫米,偏少了83.7%,是1951年以来的最少值,在此期间枣庄市农作物受旱面积超过50%。旱情告急,枣庄市多个部门采取应急措施,保障市民正常用水。7月23日之后,枣庄市连降几场大雨,旱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7月下旬几场有效降水缓解旱情
6日上午,枣庄市气象部门透露,6月至7月中旬枣庄市降水较往年同期偏少62.5%,大部分地区出现旱情。
该部门工作人员分析,今年的干旱情况出现和雨季延迟有很大关系,进入6月份之后,受第7号台风“海贝思”(热带风暴级)登陆的影响,副热带高压没有北抬,导致雨季偏晚。后来受大陆性高压体的影响,我市出现持续高温天气,特别是7月19日到7月23日期间,最高气温一度达到35—40℃,这段时间又持续无降水,就出现了严重旱情。好在7月24日晚,我市受第10号台风“麦德姆”2外围的影响,出现了强降雨过程,对我市旱情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
不过,该工作人员表示,今年我市的干旱情况分布不均匀,出现了南比北旱情严重的情况,“7月24日的台风外围影响,对我市北部地区的旱情缓解最为明显,在此期间,滕州市、山亭区、市中区、薛城区这几个区市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降雨过程,虽然南部峄城区和台儿庄区的降雨量不及北部几个区市,但旱情最为严重的台儿庄区气象部门抓住有利时机,开展了人工增雨作业,设立2个发射点,共发射增雨火箭弹15枚,让全区受旱的40万亩农田‘久旱逢甘霖’,旱情得到初步缓解。7月29日,全市大范围的一场有效降雨,对峄城区和台儿庄区的农田旱情缓解都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月6日晚到8日,台儿庄区气象部门再次实行人工增雨过程,将进一步缓解旱情。”
虽然今年我市雨季来得比较晚,但市气象部门自入汛以来,抓住各种时机进行人工增雨。7月份以来,人工增雨的条件不充足,直到7月24日和29日,才分别进行了人工增雨。市气象台工作人员介绍,未来如果我市天气适合,还会考虑多进行几次人工增雨作业,以从根本上缓解旱情。
8月6日夜间到7日白天,受低涡切变线和高空槽共同影响,我市暖湿气流和高空槽带来的冷空气结合,再次迎来有效降雨。截至7日清晨8时,我市平均降雨量达到39.6毫米。市气象部门预计,本月9日夜间到11日有可能还会出现雷阵雨天气,届时将会再次补充地表与地下水源。
近期几场降雨农作物“解渴”了
由于降水持续偏少,我省大部分地区此前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省防旱指挥部7月18日的统计数据显示,我省在田作物受旱面积1282万亩,其中8万亩出现枯苗死苗现象,大中型水库蓄水出现了近10年来同期蓄水量最少值,全省537座小型水库、2000多座塘坝干涸,4万余眼机电井出水不足。
6月下旬到7月中旬期间,我市旱情也不容乐观,239.77万亩农作物中,有127.7万亩农作物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超过50%。
其中,台儿庄区干旱情况最为明显,6月份以来,该区的降雨量仅有59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少了51.5%。尤其是6月20日至7月23日期间该区的降水量仅为18.9毫米,较常年同期值偏少88.6%,成为历年同期最少值,仅该区就有约40万亩的农作物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重旱面积达到29万亩,出现死苗面积近5500亩。我市旱情最严重的时期出现在7月中旬,当时,降雨量少,空气蒸发量大,土壤饱和度不够,极易发生干旱。旱情较为严重时,台儿庄区13条主要河流,仅韩庄运河、伊家河、新沟河尚有少量水源,其它河道全部断流干涸。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