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科院院长万书波走进齐鲁网《政地有声》直播间
齐鲁网8月29日讯 (记者 柴慧娟 高亚南 董晓爽)去年,山东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一连增,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调研时视察了省农科院,作出了“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的重要指示。我省是如何落实总书记指示,以及如何破解各类农业生产难题的?
今天上午,山东省农科院院长万书波走进齐鲁网《政地有声》直播间,就这些话题与广大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
万院长在访谈中介绍,习总书记亲临视察,是对省农科院科技工作者的激励和鞭策。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好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是该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半年多来,省农科院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作风,发扬“钉钉子”的实干精神,扎扎实实抓好各项指示精神的落实。
落实“手中有粮 心里不慌”
一是加强了粮食作物学科创新团队建设。按照“学科—项目—平台—团队”一体化模式,重点加强了主要粮食作物创新团队建设,以赵振东院士为带头人,整合我院小麦育种与栽培、土肥、植保、种质资源等学科优势,组建了小麦研究中心,确定了新阶段亩产850公斤的超高产小麦育种目标。二是加大了新品种培育和推广力度。坚持常规技术与生物技术相融合,努力培育高产稳产、抗逆广适的农作物新品种。我院培育的济麦22和鲁原502今年夏收均创造出亩产超过800公斤的高产典型,为我省夏粮实现“十二连增”做出了贡献。其中,济麦22今年夏收达到3600多万亩,连续5年保持了全国第一大小麦品种地位。为推进我省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正与省财政厅等四家单位联合发起设立山东现代种业发展基金。三是扎实服务“渤海粮仓”工程建设。省农科院作为“渤海粮仓”山东项目区技术专家组的依托单位,积极参与“渤海粮仓”建设,在黄河三角洲系统开展了盐碱地改良和耐盐碱作物试验示范,特别是在抗旱耐盐碱小麦、水稻、高粱等粮食作物品种选育与推广上成效很大,受到当地政府和农民的欢迎。
落实“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省农科院主要启动实施了农业科技强院建设提升工程,着力强化自主创新,练好内功。去年年底,坚持以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编制了《强院建设提升工程规划》,并通过省政府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进行了论证,成为指导未来一个时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今年以来,提升工程规划已经正式启动实施,截至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上半年,新上科研项目147项,科研经费1.2亿元;1项成果通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评审;筹集资金1000万元,实施了高层次人才及创新团队引进计划、青年英才培养计划;筹集资金2000万元,启动实施了青年科研基金项目、院地合作引导计划项目、重大科技成果培育计划项目和科技创新重点项目“四大类计划项目”,尤其是院地科技合作引导计划的实施,标志着全省农业科研院所之间的科技合作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这半年多来,省农科院坚持边探索边实践,对制约山东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在落实强院建设提升工程规划的基础上,正在酝酿启动“山东农业科技添翼行动”,目的就是有针对性地围绕制约山东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进行研究攻关,并且大力加强成果转化,以更好地给山东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更好地服务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