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县围绕“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思路,不断强化防灾减灾公共管理功能和社会服务职能,防灾减灾工作逐步形成机制并取得良好效果,为泗水县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健全完善防灾减灾机制。成立了由分管泗水县长为主任,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减灾委员会,制定了《泗水县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细化了工作目标和任务。各乡镇(街道)均形成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建立了灾害预警、信息发布、防灾减灾教育、应急物资储备和救灾款物投入机制,基本形成了泗水县、乡、村三级防灾减灾网络体系。同时,泗水县财政按照每年30万元、乡镇(街道)3万元,总计69万元列入财政预算,防灾减灾有了资金保障。
应急保障能力不断加强。建立健泗水县、乡、村三级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和减灾档案,每年指导各乡镇(街道)修订本级应急预案和重点村应急预案,实现各级预案的有效衔接,提高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泗水县、乡、村三级均配备了灾害信息员,同时组织应急队伍开展了防震、防火、居民疏散及安置等演练,切实提高了应急队伍的应急救助能力。建立了救灾物资社会动员机制,与有关厂家和商家建立了食品、饮用水和粮食等救灾物资的供应关系,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衣穿、有病能医、有安全住所。
救灾应急反应能力提升。泗水县、乡、村三级建立了灾情监测预警、灾情快速上报、灾情快速评估、应急响应快速启动机制,使灾害应急救助水平大幅度提升。去年9月份,遭遇大风冰雹天气,受灾群众5043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04372亩,直接经济损失1.5亿。灾情发生后,及时启动自然灾害三级应急响应,泗水县民政局指导乡镇(街道)查灾、报灾,教育、农业、住建、畜牧、林业、经信、供电等部门也都分头到受灾现场查看灾情,泗水县财政拿出20万元,争取省市救灾资金150万元下拨到乡镇(街道),用于因风雹灾害造成群众受损房屋的维修、受伤群众的医治和受灾人员的临时生活救助。使受灾群众的生活得到了保障。
综合防灾减灾扎实有效。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目前已有6处社区获得全国、省、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其中济河街道龙城社区、泗河街道圣源湖社区获得“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济河街道滨河社区、泗河街道舜发社区、泗张镇万紫园社区获得“山东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济河街道金裕社区获得“济宁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初具规模。目前城市规划区内有文化公园、伏羲公园、圣源湖公园等11处应急避难场所,已通电、通路、通自来水。同时充分利用学校操场、社区休闲场地、村级活动场所、农村集市等设置了一批中、小型应急避难场所,妥善安置群众紧急避险,减轻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农村危房改造稳步推进。按照以人为本、科学规划、量力而行、促进和谐的总体要求,坚持统一确定改造对象、统一建房标准、统一施工、统一验收的原则,积极实施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安居工程。目前已连续8年投入资金2572万元,累计为1547户农村贫困家庭新建住房4473间、面积8.3万平方米,有效改善了农村贫困家庭的居住环境。
救灾物资储备库运转有序。按照“保障需要、节俭适用、节能环保、从严控制”的原则,建设了300平方米救灾物资储备库,购置了一批救灾装备。库内现有救灾帐篷100顶,救灾棉被1000床,救灾大衣50件,34套救灾应急装备背包,查灾报灾必需的数码照相机、便携式电脑、便携式打印机、无线上网卡、无线路由器、录音笔、对讲机、扩音器等设备一应俱全,确保突发事件时通讯、信息畅通;日常管理需要的灭火器、手推车、抽湿机、空调等配备齐全。同时加强救灾装备安全管理,指定专人负责保管各种救灾装备,将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对装备的领取、归还、使用等进行登记记录,确保救灾装备发挥功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