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未来老月饼的发展,李雪梅表示,还没想那么多。“我有两个女儿,都不愿意学做老月饼,往后的事儿,以后再说吧!”李雪梅说。
“酥香斋”的店主孙金平告诉记者,他目前也没有扩大店面的想法。“能安安稳稳地把这个店弄好就不错了,再开新的实在干不过来,我也没有那么多精力。”孙金平说,儿子今年刚大学毕业,目前在店里帮忙,但对学做老月饼也没什么兴趣。“我不想勉强孩子,以后的事儿谁也说不准。”孙金平无奈道。
◎探索
研发新设备 升级老月饼
传统重油月饼因其制作工艺特殊,一直以来只能靠人工制作,这大大限制了产量,那么重油月饼的生产和销售出路在哪呢?9月6日上午,记者来到高新区北海路东河西工业园,潍坊海狮暖家食品有限公司正在加班加点生产,今年该公司的重油月饼早已预订一空。
作为传统老字号,该公司一直在研发能够替代手工生产的机器设备。目前,该公司已经研发改造多款设备并成功申请国家专利,模拟手工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产量也有了大幅提升。
该公司总经理张健认为,老月饼在样式上也需要创新和改进,他们公司改造后的月饼从原来的五仁升级为八仁,不仅口味更佳,而且小巧精致的造型更受年轻人欢迎。
为了解决传承的问题,张健亲自带了五个徒弟,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孩子能否接家族的手艺还说不准,不过以重油月饼的市场需求来看,优势非常明显,不会遭遇淘汰问题。”张健对重油月饼的前景表示乐观。
◎记忆中的老月饼
吃到月饼里的冰糖就像捡了宝
奎文区盛世豪廷小区的张女士老家在临朐县。说起月饼,1936年出生的她表示,打记事起,每到中秋节家里都要吃月饼,全家人围着一个月饼吃是各家各户常有的事。
“我小时候,吃的月饼虽是五仁的,但原材料可不像现在的五仁月饼这么丰富,没有葡萄干、瓜子,反倒有一些青红丝,还有冰糖。”张女士说,能在月饼里吃到冰糖是她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情,每次都跟捡了宝似的。
张女士回忆说,她小时候的月饼比现在超市里卖的月饼大且薄,也比现在硬得多,有半斤一个的,也有一斤一个的。除了月饼之外,在张女士老家,中秋节还有一样必不可少的食物叫丰糕,“黍子面擀成细条放在油里一炸,麦粒熬成的糖浆浇在炸好的黍子面上,固定成型晾凉了就可以拿到集市上卖。中秋节走亲访友时,一手拎着月饼一手拎着丰糕,就不用再准备别的礼物了”.
后来张女士嫁到了别村,有了孩子,“我孩子小的时候,月饼都是孩子爷爷管着。每到中秋节晚上,他就从橱子里拿出一个月饼来,用刀一切六块,每块有两个手指宽,一人一块,吃完就当过中秋节了。”张女士说,虽然现在的月饼口味很多,但她还是觉得五仁月饼最正宗。
一口气能吃掉一个一斤的月饼
潍坊市70岁的民俗专家于家干,回忆起年轻时吃重油月饼的感受,连说“过瘾”.“吃重油月饼,在咱们潍坊一直是传统。重油月饼有一斤四个的,一斤两个的,还有一斤一个的,甚至两斤一个的。那时候走亲访友,要是收到一个一斤或者两斤的月饼,那都是特大礼。”于家干说,五六十年前物质匮乏,一个重油月饼都是一家人围着吃,经常一人只能吃到一个角。
早先的重油月饼里有果脯、青红丝,但主要成分还是糖和油。“我年轻那会儿,一口气能吃上一个一斤的重油月饼,吃完后那叫一个过瘾。”于家干说,后来参加工作,单位过节发的也是重油月饼,他就可以放开吃了。那时候市面上的月饼,除了重油月饼,还有枣泥馅的月饼,但重油月饼价格最实惠,也最好吃。每次去那些老店买,就算前面排着二三十人,他也会耐心地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