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采访时,一位来自淄博的体育部门官员告诉记者,省运会举办期间,他感觉济宁民众所透露给外界的心态是成熟的、自信的,他们对待省运会的态度,展现除了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好客之风,体现出了一种宽容的心态。在很多场次的比赛现场,观众们都在为运动员的精彩表现加油助威,也没有对其他地市的选手有过多的排挤,而比赛背后那些默默付出的志愿者,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关注。
前来为孩子助威加油的一位淄博籍运动员家长则认为,来到孔孟之乡,有一种十分亲切的感觉,不管运动员来自什么地域,得到的都是一样的礼遇和尊重,这已超出了狭隘的地域情感,这在运动场上尤其显得珍贵。“这份理性和这种自豪感、包容心,来自一座城市的进步和发展,也来自于民众的公众意识的不断增强。”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唐爱民说。
省运精神永续,我愿为城市奉献
省运会,运动员当然是无法忽视的主角,然而,在众多赛场内外活跃的诸多志愿者,也是这场体育盛会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无论是在体育赛事现场,还是在济宁的大街小巷,志愿者们身穿统一服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将济宁特色的志愿者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赛场内默默奉献的志愿者,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保障着省运会赛事的顺利举行;场外的街头,志愿者们担任着交通和卫生协管员,红灯亮起来时劝阻闯灯的市民,社区和小巷里保障城市的卫生面貌。他们的付出,让这座城市的面貌更加清新,更加舒朗。
来自济宁某高校的一位大学生志愿者告诉记者,尽管自己没能走进省运会场内,只是在街头默默执勤,但是岗位虽有不同,志愿服务的热情却是同样的,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把济宁人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八方来客。
“这就像家里来了宾客,作为主人当然要把家里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市民也会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但是省运过后,如何让这种精神常驻永续,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长、副教授姚洪运认为,省运会在济宁的举办是一次良机,也是呼唤更多民众加入志愿者队伍的一声号角。“志愿者精神的发扬,并不是单纯指一次集体出动的公益行动,志愿者精神的持续,应该放眼于小处,回归于平常。”姚洪运说,助人为乐、关爱他人、文明礼让等行为,都是广义上的志愿者精神,不能把城市文明的提高寄托于举办一届运动会上,想让省运精神常驻济宁,还需要这座城市更多的后继动作,更需要每一位市民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