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0岁的邱枣庄,是一个普通人,他原是枣庄市中区永安乡黄庄中学的一名教师,后来调到永安乡政府从事宣传报道工作。可他却是不平凡的,从1997年第一次参加无偿献血到现在,已经过了17年,他累计献血量达4万毫升,相当于一个成年人体内8倍的血量。
>> 17年累计献血4万毫升
记者见到邱枣庄时,他正在枣庄市中心血站准备捐献血小板。填完表格,进行了体检之后,邱枣庄在一旁静等着捐献血小板。他不时地与血站的工作人员及周围等待献血的人聊上几句,看得出,他与这些人早已十分熟识了。
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等待,上午十点左右,终于轮到了邱枣庄。在进采血室之前,他首先从门口的抽屉里拿出鞋套,套在鞋子上,并叮嘱同行采访的记者:“记者同志们都套上鞋套吧,采血室是无菌的。”进入采血室之后,只见他撸起袖子,坐在输血专用的沙发上,调整到最舒服的姿势,等待着工作人员上前抽血。“看邱老师动作那么熟练,就知道是经常来献血的,也不用我们指导,应该怎么做都特别清楚。”准备给邱枣庄采血的工作人员说。
邱枣庄介绍,他当天要捐献2个单位的血小板,相当于捐献400毫升的血量,加上这400毫升,他个人累计献血量就达到了4万毫升。
“咱们普遍认为的献血就是捐献全血。除了捐献全血之外还可以捐献成分血,比如血小板。捐献血小板就是把血抽出来后经过高速离心机,把血小板分离出来之后,再把分离之后的血液回输给捐献者。但是一般献血时间会比较长,捐献一个单位的血小板一般就得一个小时左右。”邱枣庄向记者介绍,可见他对输血的各种知识也是十分了解的。
邱枣庄说,自从他从市献血办公室了解到捐献成分血的意义和作用后,他就加入到了机采捐献血小板的行列中。“很多病人需要输血,其实并不是需要全血,而是需要血液中的一两种成分。咱们都知道,血小板主要功能就是止血,也是很多病人在手术后或者其他时候急需的一种血液成分。捐献成分血不仅能提高病人的输血治疗效果,还能减少血液浪费。”
按国家有关规定,成分血每个月可以献血一次,这样他每隔三四十天就会去献血,献血量也节节攀升。这些年来,只要到了按要求规定的“献血间隔期”,邱枣庄都会主动到血站来献血。2007年邱枣庄8次捐献血小板,每次按800毫升全血计算一年献血6400毫升,2008年9次捐献血小板,一年献血7200毫升。2012年12次捐献血小板,现在累计献血已达4万毫升,这一数字相当于一个成年人体内8倍多的血液量。
>> 第一次接触便爱上了这个公益事业
上世纪末,人们对无偿献血还没有那么深的了解,对无偿献血的认识不足,导致很多人对献血一事有诸多顾虑。“我记得是在1997年,在咱枣庄才刚刚开始提出无偿献血时,很多人对无偿献血都是一无所知。为了提高大家的积极性,都是单位组织并给予一定的补助,但是大家献血的积极性一直都不是很高。”邱枣庄回忆道。
1997年1月18日,邱枣庄按照单位的要求第一次参加无偿献血,很多人经过体检合格后却以种种理由溜之大吉。邱枣庄和留下来的人一道献出了200毫升的鲜血。“当时其实也没想那么多,就是觉得有人要用血,就一定得有人去献血才行。”他说,通过这次献血,他了解了献血知识和无偿献血的意义,他看到了人们对无偿献血的顾虑和认识上的不足,也就是从那天起,他便把无偿献血根植在心中。
“人们对献血还存有偏见,都不愿意献血,而你却这么傻,图的啥?”爱人这样埋怨他。“既然献血无损身体健康,还可以救死扶伤,又何必吝惜自己的血液?我就要长期坚持下去,让大家都能看到无偿献血既能帮助别人又快乐自己。”他说。从那时起,凡是单位组织的无偿献血他一次不落;单位没有组织,他听说了也去参加;甚至在听到符合自己血型的血液供应紧张时,他也积极捐献。用邱枣庄的话说,“第一次和无偿献血接触以后,我便深深爱上了这项公益事业。”多年来,他在无偿献血的道路上一直没有停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