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社17日为安倍辩护称,安倍选择献“真榊”而不是亲自去靖国神社,“是基于谋求实现日中首脑会谈,作出的顾忌中方反应的决定”。但路透社17日评论称,这是安倍在自己的保守主义信念和改善对华关系的外交需要之间找到的一个折中之举,但仍会使他推进同中国和韩国领导人的双边会谈复杂化。
韩国朝野一致对安倍的“替代拜鬼”行为提出批评。韩国执政党新国家党发言人全恩姬表示,目前陷入僵局的韩日关系,责任全部在日方。如果安倍口口声声说的希望改善与中韩关系不是虚幻的言辞的话,那就拿出诚意来!韩国最大在野党新政治民主联合17日发表声明称,在日本这种毫无诚意的情况下,韩日首脑会谈不可能举行。韩国YTN电视台17日警告称,如果此次再有日本阁僚拜鬼,引发的外交纷争可能持续发酵。
日本政客对待历史的错误态度再次引起世界舆论的警觉。路透社17日称,公开承诺不再对靖国神社表示敬意对安倍来说是“不可能的”,他将日本保守化的日程上还包括用更少的歉意来描述日本的二战侵略史。
日本同朋大学前校长尾畑文正17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国家派出去的士兵,战死后能在国家管理的神社里接受世世代代供奉,获得被参拜的殊荣,安倍就是要用这个模式来告诉日本公民:“战死是无上的光荣”。安倍是从岸信介和佐藤荣作路线中寻找个性的人,他的最终目的是恢复“富国强兵,殖产兴业”的明治精神。尾畑文正说,只有当日本政府真正认识到“兵戈无用”的那一天,日中关系才能真正破冰。
“德国之声”网站16日质问:“日本到底想要民族主义还是国际主义?”文章称,今年4月,安倍制订计划鼓励本国学生海外留学:“我希望日本的年轻一代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年轻人发展友谊,为了梦想而共同奋斗。”而与此同时,日本在教科书里粉饰历史,不让中小学生知道南京大屠杀、慰安妇以及日本对太平洋战争的责任,并且日本的教育体系被保守派所控制的局面还将持续。德国《世界报》17日也以“日本的民族主义首相和他的双面游戏”为题罕见地批评安倍,称安倍一边在国际上树立温文尔雅的政治家形象,一边把强硬派召进内阁,他的阁员中甚至有人认为日本在二战时“解放”了其他国家,“值得别国感激”,认为侵略中国的报道“是夸大或伪造”。
日本借APEC制造话题
BBC报道称,共同社17日也注意到中国媒体当天迅速报道了日本政客参拜靖国神社的动向,显示日本担心中国的反应。实际上,为在APEC峰会期间实现中日首脑会谈,日本最近表现出各种“积极姿态”。《日本每日新闻》16日头版头条称,为打破钓鱼岛问题的胶着状态,安倍将向中方表明三项态度,“尖阁列岛是日本固有领土、了解中国对此的主张、通过对话解决问题”,但不会与中方发表联合声明。针对靖国神社问题,安倍不同意明确表示不参拜,但正商讨向中方传达愿继承“村山谈话”的方案。
《纽约时报》17日引述日本不具名官员的话称,他们对中日首脑在APEC会议时能进行“简短会晤”感到“乐观”—“可能是15分钟”。他们说,会晤主要是象征意义的,不会有什么实质进展,但期待这次会晤能为两年来陷入低谷的日中关系打开通道。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沈世顺17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日本利用APEC给日中关系施加压力的做法很明显。实际上日中首脑会晤并非此次APEC会议的焦点。此次会议将重点讨论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包括中国新一届政府提出的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会上还会讨论一系列非传统安全领域的问题,比如最近暴发的埃博拉疫情等。
德国《世界报》17日分析称,近几周来,日本显示出对中国的“谨慎态度”,因为安倍希望借APEC促进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中国是日本企业的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
《纽约时报》17日认为,日中已陷入“冷战式关系”。文章引用一名日本学者的话称,日中在历史和领土问题上的分歧“没有解决方法”,目前只是在博弈一个新的平衡点,最好的结果是将分歧控制在低水平,避免矛盾尖锐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