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生产需要转型升级,但是营销渠道的发展做不到与时俱进,同样会影响企业的整体效益。今年6月13日,济宁市电子商务协会正式揭牌,山东中煤工矿集团作为济宁市电子商务发展的龙头企业成为济宁市电子商务协会的会长单位。然而10年前,山东中煤工矿集团还是一家以传统的“跑矿”销售模式为主的工矿设备制造企业。
提起以往“跑矿”时的艰难,10年前曾担任公司业务员的张丽深有感触。从制定采购计划到一年后收齐全部款项,每一单生意对于业务员来说都是一场持久战,有时候一个订单的货款要等1年多才能偿清,很多时候还会出现货款被扣压的情况。由于一单生意从下单到收到全部货款需要一年多的时间,造成企业订单越多,压在外面难以回笼的资金也越多,严重时,一个矿就能压企业几千万元的货款。
如今,企业已经彻底抛弃了传统的销售模式,将业务搬到网上进行,成为集机械制造、电子商务、软件研发、智能物流于一体的大型多元化产业集团,张丽也从原来“跑矿”的业务员升级为网络订单采购产品的采购经理。截至2013年,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矿山机械到108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过千万美元。
像中煤工矿一样,济宁很多企业已经吃到了“两化”融合这只螃蟹,虽需突破坚硬的外壳,但肉质的鲜美足以让所有人垂涎。
作为济宁老牌的机械制造企业,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早就嗅到了“两化”融合的气息,目前信息化覆盖了企业的生产、研发、营销服务等各个领域。在公司的信息化工作中,王卫亮已经积攒了20多年的经验,他最近研发的供应商平台管理系统能够大大减轻公司的采购系统负担,将原来1700多家供应商缩减为430家。“以前这方面的工作只能靠人工报表完成,非常麻烦。”王卫亮说,新系统去年12月1日上线后,将不费吹灰之力实现对供应商的综合评价。
尚需迈过几道“坎”
抛开供应商平台管理系统即将上线的喜悦不谈,让王卫亮这位干了20多年企业信息化的老技术员一直忧心忡忡的是人才问题。纵使正在转型路上爬坡的济宁对信息化的需求如饥似渴,但三线城市的事实越发凸显、难以回避,有多少高技术人才会留在三线城市呢?“我最不想看到的就是把我们信息化部变成培训机构。”王卫亮坦言,济宁对信息化人才的吸引力十分有限,他担心即使培养出人才也留不住。
前段时间到华为总部的一次考察经历让他记忆犹新,华为总部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直接招聘优秀大学生到深圳工作,初到公司,每月底薪就能发到1万元。反观济宁,就是工作了10多年的老技术员,能领到月薪1万元的又有几位?
即使突破了人才这道坎,企业的老总们也许还会怀疑信息化本身是否能够真正为企业带来效益。最近,位于济宁的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引进了江苏广和慧云大数据有限公司相关设备和技术,在学校建立了数据中心,专门为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虽然服务价格低廉,但令他们失望的是,对此感兴趣的当地企业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多。对信息化存在的“误会”和发展思维的保守顺理成章成为阻碍“两化”融合的另一块绊脚石。不过,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建立信息化的公共服务平台是多么地有必要。
对此,杨学山认为,发展信息化要创新思维方式,与此同时认清事实差距,不能盲目冲动搞信息化。“两化”融合最后追求的不是规模,而是效益和利润,追求实效才能可持续发展。
“两化”融合纵然是以企业为主体,不过要实现两者的无缝对接还是少不了政府的参与。然而不管是监管、惩罚还是鼓励都离不开两个字,那就是考核。考核需要有考核标准,如若在标准的问题上摇摆不定,那政府的工作必然会心有余而力不足。10月26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发布《山东省工业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济宁市在全省“两化”融合综合评估中位居全省第三位。
对于这样如此靠前的成绩,济宁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信息推进科科长孟祥志却不以为然。与当地企业打交道的过程让他明白,目前根本没有一套十分有效的评估标准能够客观反映一个区域或者一家企业的“两化”融合程度。对于这次排名所依据的工信部发布的标准,很多企业也因为繁琐而胡乱填写、敷衍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