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宁始终关心群众疾苦,热心帮助困难群众。唐庄村村民王清福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妻子身患残疾丧失劳动能力,女儿王春桃考上高中,但学费却让家里犯了难。王清福和妻子合计着不让女儿上了,女儿便偷偷抹泪。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陈新宁登门劝王清福说:"再苦再难也得让孩子上学,别误了孩子的前程,不能留遗憾。"陈新宁与学校多次协调后,王春桃每年领到了1000元的困难补助,现在,女儿已经考上了大学。听到陈新宁去世的消息,王清福几度哽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而如今,一面绣着"帮扶修出致富路,纪委架起连心桥"的锦旗,因为陈新宁的"拒收",到现在只能静静地挂在村委会的墙上,向人们诉说着他的大公无私和真心实意。
陈新宁不仅对危害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一查到底、决不姑息,还能举一反三地发现共性问题来保护群众的利益。2012年5月,面对刚刚查结的两起涉及村干部在办理危房改造、低保申报时索要好处费,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陈新宁陷入了沉思。他翻阅了最近几年查处的案件,发现不少是在落实危房改造、小麦补贴等涉农政策时出的问题。国家出台的惠农政策是不是都落实到位了?可不可以开展一次对所有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大清扫?在他的建议下,2012年7月,县纪委组织召开了由乡镇副书记、纪委书记、经管站长参加的专题会议,剖析两起案例,开展自查自纠。自此,反映惠农政策的信访案件明显减少。
积极配合治疗,为了能尽快回去办案
查办案件是一份特殊的工作,办案人员必须具有连续作战的精神。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陈新宁经历了一个个难忘的日日夜夜,度过了人生最为珍贵的难忘岁月。
从2010年起,同事们注意到陈新宁经常"啪啪"敲头,有时候把头没在凉水里使劲敲打。分管领导感觉不对劲,多次提醒他:"怎么啦,到医院看看去吧?"陈新宁总是回答:"小感冒,休息一会儿就好了"。病一拖再拖。最后连车都不能开了,县纪委书记命令他做一次全面的检查,他才不得不暂时放下手中的案件去了医院。在家人的陪同下,陈新宁到县、市、省医院检查,都没有找到病根。他忍着病痛工作了4年,直到被查出患了脑部胶质瘤。2013年3月,陈新宁接受了开颅手术。术后,他感觉身体有所好转,就到纪委办案地点,与同事讨论案情,给大家出谋划策。大家怕他身体吃不消,都劝他回家休息,他总是一摆手说:"嗨,没事!""我们查案子在屋里一呆就是三四天,陈主任还经常带病陪着我们,让我们非常感动。"纪检监察室干部张增辉说起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陈新宁的妻子李欣花回忆说:"一个周六的下午,新宁让我带他去班上看看。在他曾经工作的地方,他的眼神里满是不舍,在办公室转了很久,看看这儿摸摸那儿,他是多么想回到这里继续工作呀。"没过多久,他又瞒着妻子步伐踉跄地去了单位一趟。妻子知道后,真是又气又心疼,但也理解他对纪检监察事业的那份挚爱之情。
今年春节刚过,陈新宁的病情加重再次住进了医院。领导和同事到医院去探望他,劝他安心养病,他笑着说:"我一定好好配合医生治疗,等病好了赶紧回去上班。"没想到,一周后病情急剧恶化,只能躺在病床上,脸色灰黑、眼窝深陷、全身插满了各种管子。纪委领导闻讯赶到医院,陈新宁用尽气力虚弱地说了句:"只要有一口气,我也要做纪检监察干部,就怕以后不能再和大家一起办案啦。"说着眼泪顺着瘦削的脸庞淌了下来。
年轻的陈新宁走了,但他用11年诠释了一位纪检监察干部勇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崇高追求和道德情操,用奉献和忠诚,向党组织递交了一份优秀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