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名字很普通,但我们从小就知道要做像他那样的人,有一个名字很伟大,一说出来就是一种精神。这个名字就是……”“雷锋!”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当“雷锋”走进教室,孩子们乐开了花。“谢谢叔叔,谢谢阿姨!我们会好好读书,长大以后做社会的栋梁之才,回报祖国!”
2012年3月6日,“红工衣”站上了讲台,把雷锋的故事搬上课堂。滨南采油厂采油三矿“螺丝钉小队”为孩子们带来了学习用品和书籍。
“雷锋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螺丝钉精神永不忘。做一颗社会的螺丝钉,我们有坚持,更有力量。”“螺丝钉小队”朱瑞嘉如是说。
始建于2009年的“螺丝钉小队”,成员共58人,90%以上为“80后”。青春,为这支自建设队伍奠定了热情的基调。
毛泽东曾经说过:“做好事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事。”而在“螺丝钉小队”眼中,做公益不难,难的是把公益进行到底。成立5年来,“螺丝钉小队”的足迹踏遍百里油区,在大街上、在小巷中,从敬老院到小学,老人的口中、孩子们的说笑中,他们就是雷锋。
信息让爱心在无私中传递。2014年11月6日,2000公里外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已经是漫天雪花。贫困家庭的孤寡老人和儿童如何过冬?成为“螺丝钉小队”关心的大事。授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个冬天,一丝温暖踏上远去山区的火车送到偏远山区。
没有人会记得他们都是谁,但所有人都记得他们共同的名字——“滨南好人”。
危难之际显身手,滨南人好样的
20世纪我们提倡学习雷锋,“一辈子做好事”;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提倡“危难之时伸援手”。
7月8日,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盐窝镇大苟王庄几名村民,来到滨南四矿注汽二队队部,送上一面写有“党员危难显身手,救火救粮真英雄”的锦旗。
2014年7月4日14时,该队2号站站长汪洪光看到不远处农田里的麦茬子着起火来,火借风势快速蔓延开来。一老大娘边跑边哭喊着:“着火了,快来救火啊!”副队长张峰、大班高成军也听到了呼救声。
3人顾不上多想,抓起灭火器、水桶、消防锹等,就向起火地点迅速跑去,立即组织村民挖掉麦茬,构建一条长100余米、宽1米多的隔离带,抬水、扑火……经过20多分钟奋战,火终于被扑灭了。
“多亏了你们,不然这几十亩棒子地就全遭殃了!”看着地里的棒子,一同救火的村民激动地说。原来,当地有个习俗,在新麦子下来前要给老人上坟,村民就是烧纸不小心才引燃了麦茬。事后,村民为了表达感激之情,专门制作了锦旗,也就发生了开头的一幕。
近年来,见义勇为的故事在滨南采油厂屡见不鲜。感受“英雄们”事迹的同时,也为广大干部员工点亮了心中的热情。这是一种情怀,一种心怀天下、大道为公的情怀;这是一份责任,一份扎根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这是一个信仰,一个将传统美德融入现代生活的信仰。
“英雄”是对默默奉献的公益人、“幼人之幼、老人之老”的公益团队、危难之际施救者的最高褒奖。他们也许不是企业标兵、不是劳动模范、不是党员或者积极分子;他们也许只是再普通不过的基层员工。
是什么驱使他们在危难时刻伸出援手,是什么让他们义无反顾践行正义,又是什么让他们能在危机面前头脑冷静地处理事故?深入的思想道德教育、广泛开展的传统文化宣贯以及持续开展的应急演练,从潜移默化到墨守成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