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行,行行出能人。在杨柳镇郭家庄村就有一位土豆种植能人,他勤思善学,摸着市场的脉博种土豆。他就是被村民公认的“智多星”王启学。
郭家庄是杨柳镇的一个土豆专业村,常年大棚种植土豆面积在1000亩左右。说起该村大棚土豆种植的渊源,不得不提到王启学。王启学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对土地有着特有的挚爱,总想在有限的土地上种出最大的效益。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就尝试利用薄膜种土豆,结果产量倍增,村民纷纷效仿。随后,他们在生产实践不断改进种植方式,发展大棚土豆。到2013年,全村8米大棚发展到1000亩,亩均产量2500公斤。随着土豆种植规模的扩大,郭家庄的名声也因土豆专业村而风声云起,经营土豆客商纷至沓来。然而,由于该村种植的土豆品种是一样的,又都是种的8米的大棚,全村土豆同期上市,形成了“买方市场”。
如何保证村民土豆种植收益的最大化呢?善于思考的王启学,想到了让土豆错时上市这个办法。2014年春,他搞了一个8米大棚和4米拱棚土豆种植对比实验。结果是:8米大棚土豆,5月初上市,亩产量2500公斤,每公斤平均售价3.5元,亩收益8750元。4米拱棚土豆,6月初上市,亩产量达到3000公斤,每公斤售价3元,亩收益9000元。“别看这个实验,亩收益差不多,这里面可有大学问了呢!”谈起土豆对比实验,王启学一脸的兴奋。他解释道:4米拱棚土豆正好填补了8米大棚和陆地土豆的市场空缺,不仅价格不太低,而且土豆产量高了,生产成本也有所降低。王启学屈指算出4米拱棚比8米大棚土豆亩节约成本600亩。
今春,王启学的实验成果在郭家庄村得到推广,全村共种植4米拱棚200余亩。8米大棚土豆由往年的1000亩,调整为800亩。村党支部书记邵代平高兴地说:“土豆错时上市的做法,让我们村村民很受益。”
王启学的成功说明,只要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原本市场变窄的农副产品也会柳暗花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