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兖州区委、区政府调整完善兖州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从此,兖州工业园区正式挂牌,以创建国家级开发区为己任,聚合力量,自我加压、争分夺秒、创新创业,在主抓工业经济、统筹镇域发展中开辟出新天地,搭建起新平台,走出了“区辖镇”发展新路子。作为兖州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工业园区犹如背负改革的拓荒牛,在兖州大地上耕耘前行,也为园区升级转型注入了新的能量。
时不我待,突破“瓶颈”
整合后的兖州工业园区没有停留在昔日陈旧的框框内,而是做出了争创国家级开发区的重大决定。在区辖镇管理体制和管委会“一办四局”的组织架构下,面对经济下行的种种风险和挑战,该区统筹镇域发展,完善了基础设施,实施了一批路网、管网和电网改造工程,先行先试高效服务、市场化运作的机制和模式,园区功能和服务形象明显提升。大安镇克服重重困难,在不到半年时间内完成三年来进展迟缓的天成万丰科技项目征地清障;新兖镇靠上推进,历时三年迟迟未动工的山拖棚户区改造项目也破土动工;创业园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正式成立。2014年,园区两税地方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占全区的1/3和1/2,工业利税、销售收入分别占全区的2/3和4/5,园区综合实力进入全省省级开发区前六强(西部第一)。园区机关和两镇逐步融合凝成1+2>3的工作合力,一些难点相继突破,这是体制机制创新带来的巨大变化。
创新创业,增强“引擎”
一年来,兖州工业园区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在与经济下行压力的抗衡中,逆势上扬,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华勤集团、太阳纸业、齐鲁工装、翔宇化纤4家企业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其中华勤集团、太阳纸业实现收入双双超过400亿元。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精细化工产业集群规模日渐壮大。特色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天成化工项目今年5月份试生产,华勤500万套高性能全钢子午载重轮胎、香港华浩物流园等项目正在加紧建设。而为围绕橡胶、造纸、医药、农机装备、物流形成的产业链条在不断延伸辐射,带起相关企业126家。华航电子、天意机械、经典重工等一大批成长型企业拔地而起,成为兖州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兖州工业园区还启动建设了创业园,入园企业已经达到27家。创新大厦主体工程封顶;医药产业园孵化楼即将建成使用;美国爱科集团亚太地区研发中心启用;恒茂商都“中国农机城”写字楼建成。等等,高端前沿项目为园区产业创新驱动搭建了新平台,引领兖州区域发展的大园区能量蓄势待发。
融资引智,注入新能量
开发区是对外开放的产物,发展外向型经济是其首要任务。兖州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举,探索出了“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基金组织”的招商新模式,与相关“国家级”协会组织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中国农机流通协会等30多个行业的顶级专家来园区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德国大陆、比利时贝卡尔特、法国库恩等“世界级”跨国公司牵手合作。华航电子与中国普天、育达医疗与广州白云山药业等正在深度合资合作。
与此同时,工业园区加快推进企业上市,积极创新金融服务。润美药业、天意机械、硕华科技相继在上海股交中心成功挂牌;园区与邮储银行共同推出了全省第一家“助保金”贷款业务;与济宁惠达投资公司合作创建了济宁市首家还贷过桥基金——惠融一号,目前已累计使用72次,帮助20多家企业渡过难关,累计使用金额近5亿元,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问题得到破解。积极新三板、融资租赁、私募债等新兴金融产品落户园区,为中小企业发展注入能量。
时下,兖州工业园区正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级开发区这一目标,在做强华勤、太阳两大航母上做功夫,在培植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精细化工三大集群上做文章,在坚持新型工业化、产城一体化、要素国际化、环境生态化四化方向上谋思路,强化开放引领、项目支撑、市场运作、创新驱动、融合发展五项措施,让华勤工业城、农机装备制造基地、医药产业园、精细化工园、多式联运物流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六大特色产业园褶褶生辉。1至2月份,兖州工业园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187亿元、利税9.4亿元、两税地方收入1.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9%、20.8%和33.68%。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