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4月9日讯 张锦川,齐河县仁里集镇人,今年83岁,是一名离休干部。百余年来,他们始终秉承曾祖父“为国奉献德孝传家”的家训,用德孝、奉献培育幸福家庭的基调,这就是张锦川老人和老伴王素英一家。数年来,他们以孝善治家,还义务帮扶村里孤寡老人,送棉衣送被褥,书写出乡里乡亲友好和睦,家庭德孝繁荣的美好画卷。
张锦川家庭墙上挂着治家格言和家训
张锦川老人写写字、看看书,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
儿子张鑫虽然在胡官屯镇教书,但几乎每天中午都要回家陪父母一起吃饭
祖父舍己为人,风采留人间
舍家救学生
祖父张廉诚,没有念过一天书,但他热爱学习、热爱教育。辛店屯当时是长清县最大的千户村(现属齐河县)有五个行政村,群众推举祖父任教育委员。那时村里只有一处学校,叫做“长清县二镇辛店屯短期小学”,有学生40多名。1936年的秋天,接连下了20多天的雨,学校的教室有倒塌的危险。为了学生的安全,祖父决定腾出自家的房子当教室。而张锦川和哥哥只好住进了村东头看菜园的半间小屋里(当时,张锦川只有3岁),母亲抱着刚刚满月的妹妹很无奈的站在院子里。几个老人家看不惯责问祖父:你为了救学生,还要不要这个家,还要不要这些孩子?你瞎折腾么!就在当天下午,40多名孩子刚刚离开教室,房子塌了,全村村民对祖父感恩戴德。
学医为乡民,花甲参了军
祖父常说:咱村穷人多,常年连肚子都填不饱,谁有钱看病,掌握点医学知识有用。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当年祖父是跟谁学的医,反正“汤头歌”、“药性赋”背的烂熟,祖父尤其擅长针灸,特别是羊毛疹扎一个好一个,免费为村里的村民看病。1941年,祖父参加了县大队的八路军。1943年严冬,县大队接到命令:星夜赶到禹城南,攻打李连祥。可队伍赶到潘店以北某村时包括祖父在内的几个老弱病残实在走不动了,就留下了。为了不惊扰百姓,祖父几人便夜宿在村东头场院老百姓的麦秸垛里。身上暖和了,满身的虱子也出来活动了,你挠我也挠,一宿的功夫把老百姓的麦秸垛弄翻了。祖父觉得这样没法交待,于是找到户主赔礼道歉。可户主说:你们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住在村外是见外了,赶紧到屋里暖和暖和。又嘱咐老伴给祖父他们煮了一大锅地瓜粥。真是:摆脱日伪军,含泪离子孙。弃医从戎去,花甲豪气存。部队结新友,军民情意深。来年凯歌归,依依话天伦。1950年,林化南来我家玩,两个老战友谈到这个爱民故事感到很欣慰。(林化南后调齐河县委招待所工作)
父母言传身教,教育子女要善良正直
祖母死的早,当年父亲才四岁。农村有句俗语:最毒后母心,祖父为了不让失去母爱的父亲受虐待就没续弦,28岁就留起胡须。母亲嫁到我们家就一直善待祖父,像亲闺女一样的孝敬祖父,让祖父安度晚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