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累倒了,就让儿孙们接着干。”
凭借一己之力修筑水库已经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了,可谁也没想到,刘吉传又开始了另一个疯狂的行动——绿化荒山。他先在水库西侧的山沟里栽下了第一棵杨树,第一棵竹子,还在石壁上用钢錾子刻下了“2006年2月27日植树和竹子——刘吉传”这几个字。
刘吉传夫妻将树苗一棵棵栽在荒山秃岭上,然后几乎一日不离地守护在旁边。纤细的树苗在眼前一天天长高、长壮、成材、结果……栽下的树,不是一棵两棵,而是几万棵;在旁守护的日子,不是一天、两天,是整整10年。上千亩的荒山绿了——无论我们怎样展开想象,也无法体会种树人对这片山林的无限深情。
如今,山上果树开始挂果,刘吉传对未来充满了希冀:“等还完了款,有了积蓄,就实施水库二期工程,将水库大坝加高、加长,实现蓄水50万立方米。”这个目标虽然艰难,但刘吉传说:“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如果我累倒了,也会让儿孙们接着干下去。”
“钱只要够花就行,能为乡亲们做点好事才实在。”
从建坝开始,刘吉传就把家安在了山上。清贫的生活、透支的体力、还债的压力连同刚硬的山风,让刘吉传和妻子的鬓发过早地斑白了。
为了省钱,在个人的衣食住行上,刘吉传可以说寒酸到了极点。一身迷彩服几乎常年在身,几十年不变。去北京、济南领奖时要求着正装,他就去借来儿子的西服。孩子劝他买一身合适的,他却不舍得,说:“就穿这一下,弄身新的浪费了。”住在山上的简易棚里,一台上个世纪80年代买的老式电风扇还在发挥着作用;上山下山,摩托车就是他的代步工具。外出办事时,唯一显得现代的地方就是儿子转赠给他的一辆破旧昌河面包车。
2005年8月,水库建成了。2006年,恰好遇到春旱。刘吉传夫妇开闸放水,一放放了5天5夜。2011年春天,临沂地区遇到40 年以来的特大旱情,好多地方都打井抗旱。刘吉传老两口开闸日夜放水,一放放了12天。当年浇上了水的麦子,产量达到了600斤以上,秋季玉米达到了700斤以上。刘吉传夫妇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无偿放水,分文不收。
“钱多少是个多,只要够花就行,能为老百姓做点好事才是实实在在的。”刘吉传说道。
“当村官就是要让身边群众都过上好日子。”
2011年春,谢圩子村的党员群众看刘吉传是个有事业心的人,能为百姓办点实事,一致推选他为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刘吉传没有辜负乡亲们的厚望,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规划村街、改善村容村貌。先后筹资30余万元,对村里所有巷道实施了硬化、绿化、美化、净化和亮化。昔日泥泞遍布、污水四溢、臭气熏天、规划散乱的落后村,一跃变成了环境优雅、花红柳绿的文明村。
2012年春播时节,山东南部地区又遇到了“卡脖子”干旱,水库塘坝水位急剧下降,引入山下抗旱抢播十分艰难,山下几千亩花生因没有水无法播种,刘吉传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村民发展农业生产用水难问题,刘吉传决定治理自己的“当家水”。通过征求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意见,在村集体积累艰难的情况下,采取党员干部带头捐献、群众自愿的筹资方式,筹集打井配套专用资金20余万元,新打机井8眼,可改善有效灌溉面积1500亩。自此结束了祖祖辈辈 “靠天吃饭”的历史。
目前,谢圩子村在刘吉传的带领下,村风正、民风浓,治安状况良好,群众安居乐业,无群众上访、无计划生育问题、无违法犯罪行为,成为全镇新农村建设的“趟子”村。“当村官就是要让身边群众都过上好日子,只要能为乡亲们办点实实在在的事,就是吃点亏、操点心、受点苦、挨点累也值得。”这就是一个退伍老兵的作风,这就是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这就是一位基层农村干部的高风亮节。刘吉传用自己的模范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朴素信念,彰显着一名人民公仆的无私奉献精神。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