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4月9日讯 今年58岁的临沂市郯城县红花镇谢圩子村党支部书记刘吉传,为了众乡亲能够过上好日子,继承父辈的遗愿,和妻子周学云一起自力更生兴修水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绿化荒山。他初任村官,治理村街,改变村容村貌,建设富裕文明新农村,谱写了一曲呕心沥血、倾情奉献的动人乐章。
刘吉传带领村民兴修水利
刘吉传在栽树
刘吉传与妻子
刘吉传与妻子
刘吉传与妻子一家
“为继承父辈遗愿,我接过爹娘留下的镐头。”
50年前,刘吉传的父亲刘开亮任村支部书记,为解决农业生产用水难题,带领村民奋战一年,在马陵山的山涧里筑坝建造水库。1966年的雨季,水库中的水位急骤上涨,威胁到下游村庄安全。刘开亮爬上大坝,想提闸放水,减轻水库压力,不料闸门刚提起一截,因库水压力太大,闸门被冲歪,闸杆子一下子打在了刘开亮的头上,经医治无效,38岁就去世了。当时刘吉传11岁,最小的弟弟才6个月。为完成丈夫的遗愿,刘吉传的母亲又踏上了修筑水库的征程。然而,由于当时人力有限、技术力量薄弱,水库建成后无法正常蓄水。两度修建水库都未能如愿以偿,这件事成了父母心中永远的遗憾,也深深地刺痛了刘吉传的心。
退伍后刘吉传响应号召,大力发展养殖业,养了十几头黄牛。每次放牛,刘吉传都要经过父亲去世的那个石坝。看着山下5000多亩浇不上水的土地,看着光秃秃的荒山,刘吉传坚定了一个信念:我要建一座水库!把雨水都存下来,浇灌山下干渴的庄稼,让村民们不再看天吃饭。
“自己决定的事是不能回头的,我要挺得住。”
修水坝一开始,刘吉传就遇到了最大的难题——钱! 建大坝需要40多万元。但刘吉传夫妇手中只有辛辛苦苦积攒的10万元。为了筹集资金,刘吉传夫妇把自己放养的十几头黄牛、一家人的2000多斤口粮卖掉了,连二儿子的退伍费和准备结婚的钱也拿了出来。又找了几个亲戚乡亲,担保贷款,从信用合作社贷了30万元,一共凑了40万元。
刘吉传夫妇卖掉家当、四处筹钱建水库的事在村里一传开,就炸开了锅,村民们议论纷纷:“刘吉传是不是疯了?这30万元拿什么还?这30万,一年光利息就得3万!”也有的人说:“人无利不早起,人家精着呢,等着看吧,好处在后面。”
对刘吉传来说,开弓哪有回头箭,他决定的事是不能回头的。
正当坝体浇灌进入关键时期,突然传来了80多岁的老母亲病危的消息。此前,母亲在医院住院一个多月,身为长子的刘吉传忙碌在工地上,竟没去医院探望过一次,眼看老人家快不行了,刘吉传的大儿子哭着跑上山来,求他回去看看,刘吉传哽咽着说:“好好照看奶奶,大坝一浇灌完我就回家。”刘吉传最终没能和母亲见上最后一面。当他急火火跑到母亲床前时,母亲已永远闭上了眼睛,刘吉传说:“自古忠孝两难全,我对不起母亲,但母亲的在天之灵会理解我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