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9月30日讯 今年60岁的岳东银,一位看上去十分普通的女性,却用自己的品格、责任和追求,影响着子孙,凝聚着一个和谐向上的家庭,并举全家之力创建老年公寓,为300多位老人营造了和美大家庭。
岳东银亲自给老人洗脚示范
乐善好施 绘就真善桑榆景
岳东银是一个善良的人,凡是对他人好、对社会有益的事,即使自己吃亏,她也感到幸福。
结婚后,岳冬银对公婆象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她的公公身患偏瘫,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公公大小便失禁,作为儿媳的她,就像亲闺女一样为公公擦洗,照顾得无微不至。32岁那年,她开始学习裁剪,生性要强的她,不分昼夜的干,再加上人缘好、做工细,生意越做越大,在聊城开办了服装厂。生意大了,事务多了,但她始终没有忘记父老乡亲,挤时间也要回家给村里人做衣服、送衣服,无偿奉献十几年。42岁,她买了4辆客车跑客运,有时跟着司机一起跑长途,遇见乘车回家的学生就免收或者只收一半车费,连司机也着急地说“你不要跟着了,这样咱们一分钱也挣不了”。凡是熟识她的人都说东银是个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人。随着自己事业的发展,她逐步萌生了“为天下老人尽孝”的想法,她动员家人,把多年积攒的钱,全部投入到养老事业中去,为更多的老人尽孝!
敬老养老 撑起一片晚晴天
随着自己事业的发展,她逐步萌生了“为天下老人尽孝”的想法,她动员家人,把多年积攒的钱,全部投入到养老事业中去,为更多的老人尽孝!
岳东银说起办老年公寓仍然心情激动。钱不够,她动员家人东拼西凑;地难批,她一个部门一个部门的跑,风雨无阻。有一年冬天,正值下雪,她去市政办理公寓手续,下楼时不慎滑倒,膝盖磕掉两块软骨,做完手术还没拆线,又去民政局,工作人员说,“她搀扶岳总上楼时,都感觉到她的腿在颤抖,吃力的上去搂,在寒冷的冬天,岳总的头发都湿了”。这个当时已年近半百的中国传统女性以一个女人的坚韧与坚强,锲而不舍,经过六年努力,终于建成了聊城周边设施一流的鸿福老年公寓。公寓营业后,她又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公寓的管理上。时时想着老人,处处为了老人,只为做事,不图赚钱。为了给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她将创立的鸿福医院依托在有心脑血管专长的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管理,并为公寓以及周边小区的低保、孤寡、高龄老人提供免费查体等服务。
“这里不仅花钱最少,吃得好,服务也没得挑。”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向我们称。她曾经在家里有儿女雇的保姆伺候着,偶然一次来公寓待了一天后,回家就把保姆辞掉,“我觉得这里比家里还好。”但当时公寓所有房间都已住满,岳东银听后,让一位管理主任腾出办公室给老人住。
在岳东银眼里,老人们就是自己的亲爹、亲娘。她把自己的家就安在公寓里面,每天为老人梳头、洗脚,一心想着他们的冷暖、膳食,不分昼夜呆在公寓,守候在他们身边。“每天24小时,只有睡觉的5个小时是属于她自己的。每天忙完公寓的事情回去就睡,睡醒接着忙,有时回家坐在沙发上就能睡着,我们做孩子的看着都心疼。”儿媳对我们说着这一幕,眼圈里泪光闪闪。60岁的岳东银睡倒在沙发上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了这位同样需要被照顾的老人为工作所付出的辛劳,而背后的辛酸又有多少他人不能体会得呢。
随着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岳东银的两个儿子、儿媳也参与到公寓的管理服务中来,他们和母亲一样,为了每天能够及时投入到工作中,从原来宽敞的家里搬到了公寓来住。因公寓的扩建,再加上公寓管理,她的两个儿子忙得不可开交,有时吃饭时困的都掉筷子。为让老人吃得好一点,他们定期去济南南部山区,到农户家挨家挨户买最新鲜的谷子,碾成小米,搀着核桃、杏仁、芝麻给老人们做粥喝;一出差就买特色水果、软点心给大家尝鲜;就连菜市场的摊主也知道,每天只要鸿福公寓的人来买菜,一定选最好最新鲜的……这些日久形成的“默契”和“习惯”,是沉甸甸的责任,更是深切的情怀,在这个充满爱的大家庭里发酵、生香,直至渗透到基因里,扩散到每个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