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西州风光(资料图)
济南10月24日讯(记者 孔冠军)24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2015年秋冬季招商引资新闻发布会在济南举行。海西州发布了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等8大类80个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约1208亿元。目前,山东共有400多家企业在青海落户。
近年来,海西州委、州政府坚持把调结构转方式作为适应经济新常态、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按照构建“4+3+3”产业发展思路(即壮大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化工、冶金四大基础原材料产业,发展特色生物、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信息、服务和旅游产业),大力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目前,第一产业的特色农牧业、效益农牧业和设施农牧业快速发展,枸杞、柴达木福牛两个百亿元产业迅速壮大;第二产业的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化工、冶金和有色金属、特色生物、新能源、新材料七大循环经济主导产业框架初步形成,海西州已成为全国最大钾肥产业基地、国家重要纯碱生产基地、中国陆上第四大主力气田、全国重要光伏发电基地;第三产业的餐饮、商贸等传统服务业繁荣发展,金融、物流、旅游、信息数据等现代服务业比重不断提升,全州服务业呈现增速加快、多元发展、水平提升的良好态势。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乌兰四个重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产业承载力不断增强,各园区功能定位清晰,入驻企业不断增多,已成为带动全州循环经济发展的龙头和产业集聚区。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海西州将在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不断加强与国内发达地区的合作,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推动钾肥、纯碱、镁、锂等工业产品和枸杞、柴达木福牛等高原特色农业产品走出国门,依托柴达木地理气候条件、兰西拉光缆贯通全境、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等优势,正在规划建设云计算数据存储处理中心,以期更好地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将以“发展园区化、生产标准化、产品精细化、质量有机化、市场高端化”为目标,全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国际化营销,建设中国最大有机枸杞生产基地,打造百亿元产业体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的“双赢”。同时,顺应“互联网+”的产业发展新趋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培育互联网+特色农牧业、新材料、盐湖化工等新兴业态,加快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
据介绍,海西州地处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部。境域主体为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的柴达木盆地。同时,也是全国面积最大的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和青海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境内矿产资源富集,现已发现矿产112种,矿产地1679处,探明储量矿产60种,各类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大于100万亿元,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盐湖、有色金属、煤炭、石棉等资源,已成为全州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太阳能、风能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年平均日照时数3000小时以上,日照百分率在80%以上,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为7000兆焦/平方米,为全国第二高值区;大部分地区属于风能可利用区,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多在50~100瓦/平方米,全年风能可用时间3500~5000小时。文化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近年来启动实施的格尔木昆仑文化、德令哈德都蒙古文化、都兰吐谷浑吐蕃文化、天峻西王母文化等文化旅游产业项目,以及昆仑文化高峰圆桌会议、海子青年诗歌节、激情穿越柴达木汽车摩托车拉力赛、中国盐湖城文化旅游艺术节等柴达木特色文化旅游品牌,都具有非常广阔的开发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