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讯 (山东台 李化成 王希尹 )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五年间,山东农产品稳定增产、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保持和谐稳定,农业农村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全省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据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报道,随着全省玉米收获全部结束,山东农业再传捷报:在夏粮总产增长3.7%的基础上,全省秋粮大获丰收,全年粮食生产有望实现十三连丰。作为农业丰收的“定海神针”,十二五期间,山东粮食生产功不可没,产量连跨几个台阶,并首次突破900亿斤。德州市临邑县翟家镇农民孙丰忠说:“通过搞高产创建,到2010年,每年都在吨半粮往上,不管啥样的气候变化,最好的是2014年,全年的产量是1688.79公斤,比11年多了36公斤。”
粮食丰收的背后是扎实的耕耘,这五年,山东投入近10亿元进行高产创建,良种、良法、各种补贴集中发力,1300多万亩“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田成为山东粮食增产龙头;这五年,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安排省以上财政资金70多亿元,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750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亿斤以上,往日的短板成了粮食增产的生力军。
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副团长刘同理说:“还有一条,我们完成了一条历史性的任务,就是大中型水库和水渠的病重险加固,从十五时期开始实施,到十二五全面结束,这样对粮食的生产起了很重要的保障作用。”
五年跨越,鼓起来的并不只有“米袋子”。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为中心,山东各类农产品稳定增产,同时,产业继续向纵深和高端发力。在“五十百千万工程”的推动下,山东9200多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串起产业化经营大链条,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60%,总产值突破1.5万亿元,比2011年翻番。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十二五期间,山东农民人均纯收入从8342元增加到11882元,增速连续5年超过城镇居民。这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崛起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为农民增收打通了一条高速通道。14万多家合作社、4万多个家庭农场引领,40%以上的土地走向规模化经营;“互联网+”引入,新思维重构农业各要素,农村电商、新型职业农民勾画出现代农业新模式。
临沂市平邑县武台镇东近台村农村电商合伙人赵晓就表示:“今年给村民卖出去土特产七八万斤,一年大约帮村民买东西2000多件。”
装满“米袋子”,鼓起“钱袋子”,生活还得有滋味儿。借助市场之手,全省近25万农村保洁员让农村垃圾日产日清。全省累计开工建设农村新型社区6400多个,170多条河道得到整治,全省水环境质量12年持续改善。“望得见青山,留得住乡愁”,越来越多的特色乡村开始用美丽赚钱。
山东省省情研究中心主任秦庆武认为,“应该说整个山东在十二五期间农业农村工作有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种成就呢实际上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支撑和条件;那么对于整个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新常态下,整个经济下行的条件下,保证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还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