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讯(见习记者 杨柳 通讯员 宋泽远)近日,来自中国观鸟组织联合行动平台的鸟类专家危骞与曲阜师范大学观鸟协会的宋泽远在太白湖进行鸟类考察时,通过高倍单筒望远镜发现湖中远处游弋着13只样貌奇特的野鸭——它们身体两胁的羽毛上具有黑色的鳞状纹、脑后有着一簇辫子般的长长冠羽。经过危骞的仔细辨认,确认正是被称作“鸟中大熊猫”的中华秋沙鸭,共有4只雄鸟与9只雌鸟。遗憾的是,由于当时观测距离过远、空气较差和摄影设备的缺陷,未能留下可供辨识的影像记录。
全球中华秋沙鸭数量不足6000只,在我国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EN)物种。另外,国内中华秋沙鸭主要繁殖于黑龙江流域、在长江流域越冬,主要出没于丘陵山地的湍急河流及水库。由于依靠视觉潜水捕食水中的鱼虾,需要清澈的水体,对栖息环境的要求相比一般水鸟更为苛刻,因此成为湿地环境质量的指示物种。
在中国观鸟组织联合行动平台组织全国各地40多家鸟会开展的2014年全国中华秋沙鸭越冬同步调查中,曲阜师范大学观鸟协会承担山东南四湖的调查任务。“去年12月,曲师大观鸟协会分别前往微山湖、独山湖和太白湖展开调查,但都未发现中华秋沙鸭的身影。”曲阜师范大学观鸟协会宋泽远告诉记者,这次在济宁市首次记录到中华秋沙鸭分布,给了本地爱鸟界人士很大的惊喜。“这13只中华秋沙鸭应该是在太白湖停歇过境,可能很快会飞往南方越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