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讯(通讯员 姜海珍)张明武,一名农村支部书记,一心为公、无私奉献,带领村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共同发家致富,自掏腰包成立助学基金,多次为灾区和困难群众捐款,被评为“济宁市第五届道德模范”。丁兆瑞,自强不息、逆境成才,成为年轻人的学习榜样;感恩社会、奉献爱心,发起成立“济宁好青年团队”,热心投入社会公益事业,被评为“2014年度济宁好人”。韩苏娥,任劳任怨,十几年如一日细心照顾年迈公婆,用爱心诠释着“百善孝为先”这句老话,她的家庭被评为“济宁市孝心家庭”。近年来,济宁高新区以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为抓手,深入扎实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通过多渠道搭建平台,不断丰富创建内容,在全社会形成了弘扬新风正气的强大正能量。
善行义举四德榜激发正能量。在全区所有村居制作设置了善行义举四德榜、道德主题公益广告、宣传栏、宣传标语等,充分发挥四德榜弘扬道德、凝聚人心的作用,对“四德”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典型人物、好人好事进行张榜公示。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扎实开展了“好媳妇好婆婆”、“文明示范户”等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广泛传播好家风好家训,引导广大群众及家庭培育孝德意识,倡导文明言行,践行道德规范。
讲好身边平民英雄故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身边的典型。10月15日,王因街道办事处会议室内座无虚席,这里正在举行济宁市第五届道德模范张明武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大家纷纷被张明武的凡人义举所打动。高新区依托市民学校、乡村少年宫、道德讲堂等阵地,通过讲述身边看得见、学得到的“平民英雄”和“凡人善举”的故事,宣扬他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和孝老爱亲的道德品质,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说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营造了“学好人、讲好人、做好人”的浓厚氛围。
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常态化。在百度搜索引擎上,输入“济宁好青年团队”,会出现很多有关他们为白血病患者捐款、为贫困地区捐资助学、为孤寡老人献爱心等方面的信息。这个团队是一个自发的由民间社会爱心志愿者组成的非官方组织,他们积极向上、乐施好善,定期开展社会公益和社会实践活动,现在已经成为济宁的一张名片。济宁好青年,只是高新区志愿服务活动的一个缩影。为了促进志愿服务活动形成机制,高新区建立了注册志愿者电子档案、对志愿者个人概况、年度注册、服务情况详细记录,形成了一支以社区党员志愿者、济宁科技馆志愿者、社区“四点半”学校志愿者为代表的相对稳定、管理规范的注册志愿者队伍。先后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255次,服务群众17000余人,推动了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开展。
群众文体生活丰富起来。在城区高标准建设体育公园和体育馆,多次举办高水平体育赛事和文化演出,不断满足辖区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场馆向市民每天开放12个小时,提供公共健身服务,周日向市民免费开放;体育公园也成为广大市民健身娱乐的好去处。为解决农村群众对集体性文娱活动场地的需求,按照“一村一广场,一村一特色”,在各村(居)打造文化广场,建设百姓大舞台、粉刷文化墙,配备健身器材,使群众锻炼有去处、娱乐有场所。大力开展广场舞、腰鼓表演等文体活动,丰富带动了辖区居民文化生活和文明素质的提升。洸河街道西闸社区巾帼舞蹈队28人腰鼓和吉祥板在省运会开幕式上倾情表演,并在省老年人运动上参与了广场舞汇演。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