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讯 (记者 万德龙)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名单正式出炉,山东有两名科学家入选,其中济宁微山籍、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宋微波当选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本次增选后,山东省驻鲁中国科学院院士增至13名,其中有两位来自济宁,一位是1999年入选的梁山籍有机化学家佟振合,另一位就是本文主人公宋微波。
从1958年出生在微山县到1975年高中毕业,成为微山造纸厂工人;从1977年恢复高考后次年如愿考入山东海洋学院,到1989年联邦德国波恩大学博士毕业归国;从2002年获得“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再到今年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宋微波专注数十载海洋原生动物学,弥补了国内该项研究的空白。今天,跟记者一起走进院士宋微波的纤毛虫世界。
造纸厂待销毁打浆的书籍成为他的精神食粮
作为一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宋微波所专研的领域,相信是读者最好奇的。纤毛虫属于原生动物中结构最复杂、多样性最高的大类群,广泛分布于淡水、海水、极地、土壤中以及各类动植物宿主体内外。在神秘的海洋,它们扮演了形形色色的角色:微食物网内的能量转运枢纽、环境清道夫、水体生态系统的保护者、基础科学研究用材料、养殖动物的病害等等。但亿万年来,这些无处不在的单细胞微小生物却长期远离人们的视线。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我国有关海洋环境中这一大类群的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但近10年来,在原生生物学领域5家国际主流刊物上发表的细胞发生学分支的论文中,却有约2/3来自宋微波团队。如何达到这一境界?说是传奇,却不如说是对学术潜心研究的执着。
1958年,宋微波出生在微山县,父亲是一位退伍军人,母亲是一名医务人员。谈起童年,宋微波自述:“小学时期最幸福的时光,就是在父亲工作的泗水一中一间小小的图书室读书,在那里,我们仨兄弟避开了那个特殊年代的喧嚣,逐渐培养起读书与求知的爱好,这为后来的独立学习奠定了基础。小学到初中,给我影响最深的是班主任贾舜老师,古文、诗词甚至几何代数,都是贾老师的教学内容,这让我获得了全方位的启迪。”
1975年,宋微波从泗水一中转学到微山一中,毕业后分配到了微山造纸厂,成为一名造纸工人。在艰苦的环境中,宋微波依然没有放弃读书学习,他所在的打浆车间经常收到待销毁书籍,这些“四旧“读物却无意间成为精神食粮。作为学徒工,每月工资是20到24元,他却从中挤出钱订阅了数份美院杂志。在3年工厂生活期间,宋微波利用工人俱乐部美术培训班,完成了美术欣赏、绘画理论、写生、速写、色彩、解剖、构图等系统的培训。
两年完成4年博士研究,拉上窗帘只为不知昼夜
1977年秋季,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到造纸厂,200多人的厂子有一半人加入备考大军。在外地工作的母亲担当起搜集复习资料的重任——用复写纸将数学、物理、化学等各类材料照猫画虎地誊写成多份,通过邮局寄给分处三地上学的三个孩子。“我的母亲很伟大,回想起每周收到她寄来的厚厚信封,深感母亲的期望和寄托。”1977年初,作为厂里唯一成绩通过初选线的考生,他在不知成绩的情况下填报了北大、清华、山东大学,但不幸落榜。第一次的失利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学习潜能。功夫不负有心人,1978年高考后,他如愿考入山东海洋学院,大学之路由此展开。大学四年,每次放假,宋微波都要带一册《新概念英语》或《许国璋英语》回家,并给自己布置了死任务:一天一课进度、一天20到30个新单词学习。1982年本科毕业时,国内研究生制度刚刚步入正轨,宋微波选择了在无脊椎动物学家尹左芬教授门下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时期,他选择跟随孟庆显教授从事对虾体表的病害纤毛虫研究,并从此开启了他伴随终生的纤毛虫学研究的学术之路。1985年硕士毕业,宋微波留校任教。这时,他迎来了人生的又一次重大机遇——1985年秋,国家选派一批青年教师出国进修,他选择了联邦德国波恩大学。
想去德国,就要先过德语关,这个挑战对已27岁“大龄”的他不言而喻。在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经历一年的魔鬼式强化学习后,1986年6月,他抱着对未来的憧憬踏出了国门,拜读于波恩大学著名原生动物学家Wilbert 教授门下。为尽快拿到博士学位,他再次把自己逼上绝境:把所有时间都加以利用,放弃周末、假期,争取用两年时间完成3至4年工作量。
宋微波说:“两年3个月的博士研究日复如此:一早听课、采集或扎进实验室;午饭时路过图书馆,把借阅书目填表,饭后过来取走文献去拷贝;下午做水样分析、处理数据、绘图统计等;晚上整理素材,并查找第二天所需文献。撰写论文那段时间,我干脆把宿舍窗帘拉上,因为那样就分不清白天黑夜。”
获国际原生生物学家学会Foissner基金奖人
在逆境下,潜力往往可以超常发挥。导师Wilbert教授在宋微波毕业后,曾给中国驻联邦德国大使馆教育处写信,建议表彰这位勤奋努力的年轻人。《波恩帕氏水体周丛纤毛虫分类与生态》 是他理学博士学位的毕业论文,第一次对富营养水体内周丛纤毛虫的区系组成和时空变化做了全面、完整研究。该论文后来在德国出版,国际原生动物学会主席、美国马里兰大学的Corliss教授曾评价该工作为“为周丛原生动物研究做出了一大贡献”。凭借该论文的影响,宋微波于1992年获得了国际原生生物学家学会颁发的Foissner基金奖。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馆2号楼二楼阳台右侧是一个约6平方米的封闭空间,这里曾是宋微波1989年回国时搭建的第一个实验室,作为一个新人,他从学校申请到3000元启动经费。“当时,3000元只能买一台针式打印机。”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原生动物研究极不受重视,对于海洋纤毛虫的研究近于空白。作为一个拓荒者,宋微波带领团队开展了堪称壮举般、持续30年的围绕纤毛虫分类、区系研究。他先后组织近30位博士生犹如蚂蚁搬家似的逐个类群、逐个海区、逐个生境完成了我国黄渤海、南海自由生活纤毛虫所有常见类群的研究,在全球首次形成了温带、亚热带海洋中近岸各类生境中纤毛虫物种多样性的全面、系统的本底资料。
作为研究的重要分支,宋微波还投入纤毛虫细胞学领域的开拓上,揭示了大量细胞分裂过程中结构分化、模式形成中的新现象。团队连续9篇文章发表在领域著名刊物《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上。所提交的标记性基因序列,形成了国际GenBank 信息库中纤毛虫类群的重要组成。
国内现有纤毛虫团队,2/3由他的学生组建
翻开宋微波的履历,充满了荣誉与奖项——首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劳动模范、4次教育部自然科学/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国际原生生物学家学会 Cravat Award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等等。此外,他还先后当选国际原生生物学家学会常务执委、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理事长、亚洲原生动物学会主席,还受邀担任了 《真核微生物学报》、《欧洲原生生物学报》、《系统学与生物多样性》等多家国际刊物的编委。2015年9月,在西班牙召开的第八次欧洲原生生物学大会上,他以“中国纤毛虫学的现状和发展”为题作了大会特邀报告。
“我们告诉你方法,其余全靠你自己。”这是宋微波研究室的“室训”。宋微波坦承,因为在德国读书,研究室逐步演化成独具一格的实验室文化。“我经常向学生讲,如果你的工作环境一片杂乱,会让人联想到你的思维也同样凌乱不清。”而历届学生也普遍感受到这种“宋氏风格”。据介绍,从1993年招生算起,宋微波研究室累计走出50多名研究生,包括约3/4的博士生。宋微波常说:“招进来10个、烂掉8个的那种‘广种薄收’的培养方案不是我们的策略。”
如今,国内现有的近30个纤毛虫学研究团队中,约2/3的团队由其毕业生所支撑或组建。2015年,国际原生动物学领域著名刊物 《真核微生物学报》产生了新一届编委,在5名中国编委中除宋微波本人外,另有3位新编委毕业于他的团队。
当选中科院院士后,宋微波最常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20至30年后,纤毛虫学的研究将会是一个什么格局?”他回答:“最好不要去预测,也很难预测。因为,这是很多学科的基础,即使有一天将海洋领域做完了,还要研究土壤和淡水里的纤毛虫,还有寄生类群、各种极端生境内等。而任何一个学科和领域的发展都需要维持一个连贯性,特别是在传承性要求很高的分类学领域,一旦中断了,后果是灾难性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