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气侯中心首席专家)
今年入汛以来,我国的南方和北方先后经历了强的降水过程,从现在监测的情况来看,今年的强降水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暴雨非常频繁,降水的强度非常大,多条河流产生了比较严重的汛情;第二,所引发的次生灾害非常频繁,浮现出了一种灾害点多面广的特点;第三,历史的罕见性很强,很多的处所呈现了几十年不遇的强降水。
根据中央景象台的预测,未来的三天在东北地区,特别是吉林、辽宁,还会有一次明显的强降水过程,可能会造成一些极端的降水事件。今年从入汛以来,我们在汛期内经历了很多极端的强降水。汛期过后,从总体来讲,降水量会逐渐的削弱,极端性也会削弱,但是因为目前大的气侯背景下,极端事件产生的频率也比较高,并不能消除在非汛期期间会呈现极端的降水情况,所以提示大家要注意后期降水的极端情况的呈现。
刘戈:极端气象导致城市的基础设施瘫痪 导致灾害的降临
(《今日观察》评论员)
近几年这样的事件很多,比如2007年的济南的7·18事件,当时因为降雨量很大,济南最后逝世亡37人,这37人中,有的是被水淹逝世的,有的是被电机触电逝世亡的。08年的南方冰灾,郴州在半个月的时间里,供电全部中断,几十万人口在两个星期之内过着没有电的日子,交通也都陷入了瘫痪。今年5月份的广州,由于一场暴雨,最后导致30多个地下车库全部被水淹,很多马路变成了河流,“车库变水库,马路变河流”。
以上这样一些案例都有雷同的特点:一个都是产生在城市里面;另外由于是极端气侯,短时间的大雨或者冰、雪,最后给城市的基础设施造成损坏和压力,由于基础设施被损坏,或者蒙受宏大的压力以后,导致全部城市的运转瘫痪,甚至最后危急国民的生命。最近这几年,面对这样的事情,我们的感受越来越多,就是这样的一种链条,极端气象导致城市的基础设施瘫痪,最后导致灾害。
谢映霞:做计划、搞建设 基础设施必定要早期投入(中国城市计划设计研究院工程所所长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极端的气侯事件对城市的影响越来越大了,其实在重大的天灾面前,如果基础设施的投入早期能够多一点,就可以避免一点了。比如通化当初这几根管子都从这一个峡谷中走,其实也就是为了省钱。如果再选别的路线,就会增加投资。但从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防灾减灾角度提出另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做计划、搞建设的时候,我们要有备用的水源,备用的管线,这样就不至于在重大事故的面前造成全市停水,可以从其他的角度来部分的满足城市的一些正常需要。
灾害事件挑衅城市极限,防灾减灾挑衅人类智慧,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
谢映霞:随着极端气侯事件的产生 城市的基础设施作为单薄环节就会越发凸显
(中国城市计划设计研究院工程所所长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随着极端气侯事件的产生,城市的这个单薄环节也就越发凸显。首先,城市是越来越大,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面的建设越来越多,但是基础设施的建设比较复杂,所以还有必定的差距。因为在基础设施上,我们多年来欠帐比较多,管网也老化。管网是一个系统,关系到上游和下游的接洽,过去建的管网满足了这个区域的排水请求,但随着城市的扩大,它是不是还能满足扩大了以后的请求,所以基础设施区域之间的接洽是非常密切的,如果这一个点中断,那就会全部中断,就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
杨宏山:城市在计划建设中 要给予水体储备更多的空间
(中国国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城区的面积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城市的河道、湿地、水体以及绿地大批的被占用,导致河道越来越窄。本来可以漫水的河滩也不断的被蚕食。在这种情况下,导致一些城市在排涝系统上不堪重负,遇到极端性的气象,成果往往就是洪水往居民区里灌,向工厂区里灌,所导致的丧失非常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