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各地频频产生的水灾,它也在提示我们,在城市在计划建设中,除了管网的布局以外,还需要对这种空间留有必定的余地,尤其是在城市计划的空间上,不仅要满足常态的需求,也要充分的考虑到像极端气象、灾害性气象这种特别的需求。在城市里要给予河道、湿地、水体、绿地有更多的空间,这样一些空间在平时可以作为城市的景区来应用,洪涝灾害来临的时候,它就可以作为这种水体的很重要的一种储备,从而减少城市的街区所遭遇的压力,否则,在遇到突发灾害的时候,城市仍要持续付出宏大的代价。
刘戈:城市基础设施是“百年大计”
(《今日观察》评论员)
城市基础设施是一个“百年大计”,上海世博会城市案例馆里的荷兰鹿特丹就是个很好的典范,鹿特丹比海平面低7米,而且降雨量非常大,他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鹿特丹有非常多的下沉式广场,下沉式广场底下都是沟槽。下小雨的时候,小孩可以在沟槽里玩水;下大雨的时候,雨就存储在下沉式广场;雨再大的时候,雨水就会排出去,通过渠网流到郊外的水池里面。在城市的枯水季节,外面的这些水就可以流回广场上来,这是好几百年的一个工程。鹿特丹在世博现场安排了一个非常美丽的模型,先是电闪雷鸣,然后倾盆大雨,完了之后,地面上都是干干的。荷兰人对此非常骄傲,他们说“上帝发明了地球,但荷兰人发明了荷兰”。这就是他们对自己城市的态度,就是真的把这样的建设,把很高的智慧应用于此,所以是“百年大计”。
刘戈:在未来中国新城市的建设当中 我们要做到未雨绸缪
(《今日观察》评论员)
在未来中国这些新城市的建设当中,我们要做到未雨绸缪,因为现在气侯变更带来的极端气侯现象已经达成了一种共鸣,包含清华大学的王光谦教授也在发表的文章中写到:近几年,我们局部地区的突发性的洪灾会加大,但是这样一些预警的系统,对于我们城市的决策者来说,应更多的研究,把现在科学家们和专家们研究的成果和城市建设密切地联合在一起,防患于未然。
谢映霞:城市的管理者和建设者应更多的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设施的计划建设
(中国城市计划设计研究院工程所所长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在大范围建设光鲜亮丽,华丽堂皇的大楼的同时,我们的管理者、建设者能不能更多的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设施的计划建设,当然,基础设施的投入是非常高的,而且又不是马上就能够见效的,它是一个“百年大计”。
(《今日观察》栏目播出时间:周一至周五22:25—22:55)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