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基层医疗卫活力构服务功效。推内行庭医生式服务、山区巡诊服务等新型模式,加强慢性病、常见病及家庭病床服务管理,使基层医疗卫活力构逐步承担起健康“守门人”职责。制定分级诊疗标准,开展社区首诊试点,完善双向转诊与预约挂号制度,领导居民分级就诊、有序就医。扩大社区药品报销范畴,进步社区医疗费用报销比例。鼓励各类医院通过技巧支撑、人员培训、协作托管等多种方法,带动进步基层医疗卫活力构的服务程度。2010年,参加职工基础医疗保险的人员到社区就诊,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进步到90%;开展社区“24小时全天候服务”试点工作,方便群众就医。
大力发展中医中药。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中医院建设;积极推动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和中药自主创新产业发展;推动东城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加快老中医药专家验方、专家技巧的研究;领导社会各方力量援助和捐赠,支撑设立北京中医药事业发展基金。2010年,政府举办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都要设立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2011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都要设立中医科和中药房,形成笼罩城乡的中医药服务网络。
推动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建设医药卫生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供给就医指南、复诊预约挂号、医保和医药价格政策、健康增进、疾病防控等服务。利用网络信息技巧,试点发展远程会诊。加强信息化标准建设,统一规范医院信息系统数据接口和信息采集,逐步推动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等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6.完善安全规范的药品供给保障系统
贯彻落实国家基础药物制度。2010年,在所有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活力构实行基础药物制度,基础药物全部履行全市集中招标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全部纳入基础医疗保险报销范畴,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础药物;2011年,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要将基础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达到必定应用比例,具体应用比例根据国家相干规定断定。
完善药品生产供给保障系统。发展大型医药物流企业,增进药品零售连锁经营,推动物流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形成城乡一体、规范统一、集约高效的药品配送、零售网络。鼓励企业生产疗效突出、价格低廉的品种,支撑急救、冷清药品生产储备,保障日常和应急供给。将检验试剂、低值医用耗材纳入政府集中采购范畴,积极研究摸索高值医用耗材政府集中采购措施;科学断定采购原则、操作措施、运行机制等,保证医疗机构采购到质优价廉的产品,减轻社会医药费用累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