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加强监督,浙江嘉兴市纪委曾聘请30名“卧底”,做和“专拍哥”一样的工作,对张贴公务用车标记的车辆进行监督,但由于在一些场合很难分辨到底是私用还是公用而后果不佳。如,开公车去酒店、去景区,虽极有可能是公车私用,但也有可能是会见外宾、招商引资或是检查工作。
“公车私用有时确实难以分清。”“专拍哥”告诉记者,他也不敢说他拍到的百分之百是公车私用,但接送小孩上学、晚上停在小区里的基础可以认定是公车私用。“在山东几所学校门口,每天早上都有大批的‘鲁O’牌照和军车牌照车接送学生。”
他认为,公车私用屡禁不止,最重要原因是部分政府人员对公权利认识不足,在没有强有力的监督下,非常容易将公车理所当然地当作“特权”应用。“自己监督自己,下级监督上级,作用确定不好,应当多设立一些公共监督机构,并严格履行。”
记者电话接洽山东省纪委,宣传处负责人听完记者的采访意图后,以“还不大明白这件事”为由,拒绝了记者的采访。
“车轮上的腐败”要靠全社会监督
据懂得,目前我国公车已达500多万辆,年花费三四千亿元,公车运行成本广泛偏高。有的处所超编超标购置车辆,有的部门和人员采用虚开加油、维修发票等手段,侵犯国家资产。而公车私用现象更是广泛存在,久治不绝,全国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指出“只有三分之一公车被公用”。
“公车私用目前在中国很广泛,不仅仅是在济南。”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马广海认为,这个网友的做法,非常有价值,这是利用网络等现代方法监督政府的又一体现。公车等公共资源、公权利私用等问题频发,最要害原因在于监督不力、监督力量不足。其实最强盛的监督力量是大众,是每一个国民。看到公车送孩子上学,出入娱乐场合,把它拍下来,在网络上曝光,这样做的人多了,就能形成一股不可疏忽的力量,就能使社会监督无所不在、无孔不入。
“拍公车不存在违法、侵犯隐私等问题。”马广海认为,作为国家公职人员在某些情况下是需要让渡一部分隐私权的。“公车应用更应当透明,在一般的场合下基本没有什么隐私,接收社会的监督理所当然。”
山东省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教授崔永刚认为,相对于社会监督,建立公车应用的内部束缚机制更为重要。多年来缭绕公车管理,各地出台了大批文件规定,为什么公车私用仍禁而不绝呢?要害是束缚机制不够严格、不够有刚性。如果像一些处所的禁酒令一样,中午饮酒者免职,或是拿出治理酒驾的魄力,痛下决心,动真格的,公车私用现象不会这样肆无忌惮。
“网民通过网络鞭挞公车私用现象,是没有更好反应渠道的无奈之举。”崔永刚认为,治理公车私用,要害是政府要有明白态度,要有严格、严格、令行禁止的束缚措施,并有纪委等组织专门机构监督履行,“直到无人敢拿乌纱帽换一次公车私用,这个问题才干真正解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