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述评·导向篇
以文惠民如春雨 以文化人润无声
——最大限度施展文化领导社会、教导国民、推动发展的功效
新华网北京8月11日电(记者周玮 白瀛 璩静 隋笑飞)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力和灵魂,是一个民族力量的决定性因素。
辨美丑、明是非,树清风、扬正气,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部门及文化从业者更责无旁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统,保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民族的共同幻想、共同信仰和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道德准则,最大限度施展文化领导社会、教导国民、推动发展的功效。
催生精品力作,建立国家扶持艺术创作与生产长效机制
截至8月9日零时,《唐山大地震》的保守票房已达5.32亿元,发明了国产电影的最高票房纪录。而同时,观众对影片也是热评如潮:“看完影片,每个人都能感到一份渴望回归家庭的温暖,让可能已麻痹的心灵被一份仁慈再次激动。”“继《集结号》《张思德》等之后,又一部能够留在记忆中的精品。”
8月3日晚,一出壮怀激烈的京剧《满江红》,拉开了2010国家艺术院团优良剧目展演的帷幕。由文化部主办的此次展演,汇集了9大国家艺术院团的32台剧目,是10年来国家艺术院团范围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集中演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可以视为院团改革激发文艺创作热情的一次汇报演出。
近年来,文化体制改革催生我国文艺创作生产取得可喜成果,一大批从群众需要出发、弘扬中华文化传统精粹的优良作品丰富着我们的生活,也涵养着全部社会。
欣喜之余,一些专家也指出了当前的艺术创作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他们认为:优良的体现时代精力和民族特点的精品力作数量仍然有限,尤其是还存在一些庸俗、低俗、媚俗的作品;从全国范畴看,文艺创作生产区域不平衡的状态较为突出,部分地区国民群众的基础文化权益没有得到充分实现和保障等等。
如何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领导,从而使上述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文化部艺术司有关负责人表现,要精益求精和创新文艺管理的方法,综合应用资金支撑、文艺评奖、舆论领导等手段,履行对艺术事业的宏观管理;设立国家艺术基金,增加投入力度,转变投入方法,进步应用效率,确保艺术赞助公开、透明、规范、长效;改革和完善文艺评奖制度,把“经受时间和观众检验,久演不衰,深受国民爱好”作为重要的评审标准,确保文艺评奖的正确导向……
来自文化部的最新消息令人振奋:有关部门将实行“国家艺术作品领导发展工程”,包含“新剧目扶持打算”“部分艺术品种领导性扶持打算”“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艺术创作重点扶持打算”等9个项目,依托国家艺术基金,对各个艺术门类的创作、演出(展览、收藏)、理论研究、文艺批评以及人才建设进行扶持,建立起国家扶持艺术创作与生产的长效机制,推出优良作品和优良人才。
发展文化产业,熬浓“文化”这锅汤
近年来,王树增的《长征》《朝鲜战斗》及《解放战斗》三部描写战斗的图书受到宽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截至目前,总码洋已超过4000万元。在市场上“叫座”的同时,这个系列也获得一片“叫好”声:《长征》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解放战斗》入选中组部、中宣部向全部党员干部推荐五种学习书目。
当初,这三部书的出炉也并非一帆风顺。中国出版团体公司总裁聂震宁坦言,就在这几个项目启动之初,面对长征、解放战斗与朝鲜战斗这些耳熟能详的题材是否还能博得读者青睐,也曾有过犹疑。经过重复论证考量,大家最终达成共鸣和信心:只要创作者严格遵守文艺创作规律,出版人努力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冷题材、热题材绝非一成不变,照样可以开新花结硕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