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这些想法都无可厚非,但并不容易操作。首先,标准就很难界定。比如对养生保健类书籍的审核,什么样的专家组才干断定有鉴定所有新理论的资质和精力?” 国内科学史研究权威、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说。
推手群体
电视更合适传播伪科学
在社会各界对张悟本事件进行种种反思的同时,也有人反向质疑,当初是谁把张悟本推上神坛的。
“那些在书店里被码成高高的圆柱状,摆在最显眼地位推荐的养生保健书,我是从来不看的。”江晓原说,与出版社多年打交道的经验并对其幕后资本运作的懂得让他知道,“时下有些书属于不看,也完整不会有遗憾”。
事实上从一开端,张悟本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他大红大紫的背后,一系列幕后推手的身影逐渐明晰。2009年8月,图书策划人贺雄飞看中了张悟本身上的商业价值。于是,就有了那本为张悟本量身定做的、后来让他红遍全国的书——《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这时的张悟本已经是被冠以诸多头衔的专家了。随后,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请他以教授之名坐堂,而图书出版商则把张悟本迅速包装成“卫生部高级营养师”。
不到两年,张悟本就从一个下岗的纺织厂工人被包装成了“神医”,成为文化公司、出版商、发行商的摇钱树。
“这个事情很复杂,除了书商的推动,电视台的平台作用也不可疏忽。”江晓原说。大众,最鲜明的印象是,自从2010年2月上了一次湖南卫视《百科全说》的节目后,张悟本就一夜成名,从此红遍全国,慕名前往求诊的“粉丝”呈几何级增加。
有调查显示,在目前的电视节目中,养生保健电视节目收视率长期稳居前三位;除了央视外,全国20多个省市的上星电视几乎都有创办养生保健类节目。这些电视台的节目,几乎成为一系列“养生明星”的专用平台,张悟本、林光常及李培刚等大众曾熟悉的“明星”在成名前,基础上都有在电视台的养生保健类节目中亮过相。
“你会发明,他们总是和电视能拉上关系。”
“我自己其实7年不看电视了”,江晓原说,他同意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的观点,科学本质上是抽象的,而作为大众媒体,电视不合实用来传播抽象的东西。“出于受众的组成考虑,电视最合适传播的东西就是娱乐,而科普实际上是不合适由电视来作为传播工具的。”
前几年,在全球都拥有大批观众的Discovery频道负责人访华,当被中国媒体记者问到“你们如何制作这样优良的科普节目”时,该负责人立即改正道:“我们制作的是娱乐节目。”
“买本书买张报纸都需要成本,但是电视对受众请求的成本几乎为零,因此这决定了在电视受众中,收入和教导程度都比较低的人群构成了最大部分。”江晓原认为,收视率这个刚性请求,促使电视有强烈的逢迎受众目标,而时下养生热的兴起则使“张悟本们”本身就成为一个可利用的对象。“双方是互相利用,互相逢迎。”
何以蹿红
打扮成“科学”就好骗
既然电视媒体并不合适作为科普的工具,为何近年来被用科学包装的节目越来越红火?江晓原认为,这与我国传统的科普观念有关,老百姓习惯了崇拜科学,却并不懂得科学的本质,因此伪科学才干大行其道。
“国人对科学的崇拜和信任根深蒂固,因此盼望科学家能用一切通俗的方法来‘传道’。长期以来,在科学家和大众媒体的通力合作之下,营造出了科学和科学家高大、完善的形象。这种形象至今深入人心。”
江晓原认为,基于20世纪50年代之前中国大众,教导程度广泛低下的现实,在中国形成的传统“科普”概念,也是一幅类似的图景:宽大大众,对科学技巧极其景仰,却又懂得很少,他们就像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仰望着从天而降的巨大的科学家们,而科学家则将科学知识“普及”即“深入浅出地”、单向地灌输给他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