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公司:是摄影爱好者抓拍的,欲借机将此常态化
拉纤者:船早就卖了,拉纤,拉的是记忆
业内人士:不能把女人脱光后再脱光男人
红网张家界6月21日讯(潇湘晨报滚动消息记者 邵骁歆 周清树)湖北巴东裸体纤夫刚刚淡出大众,视野,张家界茅岩河畔又现裸体纤夫。管理景区的旅游公司将此说明为“被摄影爱好者无意拍下,是一系列原生态的生活场景与民俗文化”,并表现会以此为契机,把这种拉纤运动常态化。
张家界茅岩河畔,10名纤夫裸体正在拉纤记者找到当日拉纤的纤夫,纤夫承认此事是旅游公司组织。业内人士指出旅游开发要有一个度的平衡,反问借此还原民俗文化的人“能不能为了艺术、民俗来就义一下?”
茅岩河畔呈现裸体纤夫
18日起,红网呈现一组裸体纤夫的图片,图片上有近10名裸体纤夫,正在拉动一艘搁浅的渔船。
这一幕呈现在上个星期,张家界茅岩河九天洞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黄琳杰介绍,虽然此幕呈现在景区内,但并不是公司组织的,“当地纤夫在拉纤,被张家界摄影爱好者拍到了。”黄称,公司在各个河段都有管理人员,这一幕并没有呈现在游客的视线里。
该旅游公司在给潇湘晨报记者的回复中称,裸体纤夫的拉纤运动对于附近居民来说已经习认为常,“茅岩河上的纤夫是茅岩河两岸山民的一些生活现象,是一系列原生态的生活场景与民俗文化,是一组难得的可贵的艺术典藏。”
有网友认为这是旅游公司的炒作,而这组图片却被旅游公司认为是一个契机,“公司筹备把这种拉纤运动常态化,很好地传承与保存湘西、茅岩河的纤夫文化,对茅岩河上拉纤运动进行规范和领导。让游人也可以拉纤,体验一把当纤夫的乐趣;有客人的时候,有大姑娘的时候,我们的‘野’纤夫还是把衣服穿起来!”
船卖了,只剩下记忆
在张家界市温塘镇温塘村村民们的记忆里,纤夫曾是陆路交通还未发展起来的代言词,绝大多数青壮年男子都下过水,拉过纤。
温塘村热水坑组72岁的胡廷告是有着四十多年“水上工龄”的“老纤夫”,他说:“以前没有公路的时候,把木柴、煤炭、土特产等运出去全靠水运,张家界拉到温塘要2天,温塘到桑植要2天,从洞庭湖入口处的常德津市拉到张家界则要半个月。每个村组都有自己的船,大的船有二十多吨,空船至少要12个人才干拉得动。以前是集体经济时,在水上干一天可以拿1块5,而在地上种田只有三四毛工钱。大家都愿意拉纤,不过是轮着干。
六十年代开端修建公路,其后茅岩河、澧水上又修了很多坝,水拦起来后,水运逐渐被陆运代替,80年代末就没有了,组里面也就把船卖了。
72岁的胡廷益是温塘村热水坑组村民,20岁便下水的他,是当地著名的艄公。他的嗓门响亮,吆喝起来声音可以传几个山谷远,纤夫们听他的哨子,都会立马来了劲头。不过,胡廷益已经三十多年没有喊过了,偶尔兴起,会给前来漂流的游客们喊上几句。
“裸体纤夫”已成当谈资
21日傍晚,潇湘晨报记者在茅岩河漂流景点寻找当天的“纤夫”,几名年轻人看到记者掏出摄像设备后,言辞闪耀,称并不知道此事。
温塘镇温塘村热水坑组,一名不愿意流露姓名的妇女听说记者想寻找当天的“纤夫”后,问是不是想“曝光”,她小声说“这不是一个好事情”。
温塘镇温塘村热水坑组,坐在屋外乘凉的村民们在记者手机里看到裸体纤夫的图片后,纷纷围了上来,一名男子路过时,村民们笑着说他也参加了那天的拍摄,但是记者欲采访时,该男子称没有,便走开了。
温塘镇温塘村52岁的胡世心(化名)在旅游公司打工,他只下过几次水、拉了几回纤,他年轻时候,随着公路的修通,耗时费力的水运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了,各村组的船不久也全卖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