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上座率很低的讲座
近日,福州市台江区苍霞街道同德社区例行在社区里举行了一场关于中老年人健康的讲座。能容纳百余人的课堂,来的人却不到四成。老常客游丽决定不再参加了。
55岁的游丽从去年底开始关注社区里的健康讲座,但每听一次就失望一次。游丽说,自己现在身体不错,讲座上讲的大多数内容偏重于如何治疗慢性病,却听不到适合自己的内容。
对于游丽的看法,社区里不少老人并不感到意外。66岁的陈依姆说,自己年龄大了记忆力不好,听了几次社区里的讲座就不去了,“因为回来后,听到的东西能记住的不多。”
记者在安泰街道卫生服务中心里看到一张5月份的健康讲座目录,发现仅该月,就有多场内容丰富的健康养生讲座,涉及内容包括结核病的防治、常见病的饮食调养、穴位按摩保健、健康生活每一天、肠胃病的药膳疗法等等,内容丰富,主讲人都是福州市相关领域的专家。但是,“我们又是发礼品的,又是安排在周末,可来的都是那几号人。”福州儿童医院工会主席、安泰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丁毅黎说。
同样的矛盾在鼓西街道也存在。“我们中心每个月都会和福州市第七医院共同举办健康讲座,可来听的基本都是老人,后来连老年人都很少来了。”鼓西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叶树瑜说。
B 尴尬的入户调查
为了将健康讲座这种“等你来参与”的被动方式,转变成“我请你参与”的主动方式,街道和社区采用派出工作人员入户调查和电话回访两种方式结合的做法,普及养生和健康知识,“一般一个家庭一年都会入户调查超过两次”。丁毅黎说,考虑到居民上班的问题,街道和社区医生的入户调查一般选择在傍晚和周末,可就是这样,这些工作人员也常会碰一鼻子灰。
“他们经常会以为我们在推销产品。有时候我们的医生在小区门口就吃了闭门羹。”丁毅黎无奈地说。
社区居民则对这种入户调查和电话回访有不同的看法。鼓西街道保定社区居民林霞敏说,入户调查人员又是发表格,又是询问,自己很不适应,“谁还没有个头疼脑热的时候?如果我说哪里不舒服,他们就开始一直问我平时各种生活习惯,还说要吃这个吃那个的,我觉得一方面我的隐私有点受侵犯,另一方面他们有点推销产品的嫌疑。”
入户调查遇到了困难,街道和社区又想到了用电话回访的形式,可新的问题又产生了。
“因为不是直接见面,电话回访的好处是,有时候更方便获得最准确的健康养生需求信息。但绝大多数时,他们还是被直接拒绝。”丁毅黎说。工作人员打电话到社区一户人家邀请他们来听健康讲座,接电话的中青年居民却直接回话说“我又没病,为什么要去听?”
C 一户家庭的多元化需求
那么,社区居民,尤其是整天忙于工作的中青年居民,真的对自身健康漠不关心吗?记者在采访台江区金钻世家小区刘月一家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刘月的父母,今年86岁了。两位老人家喜欢听电视和广播里的健康讲座。刘月的丈夫之前从未关注过任何有关健康、养生方面的资讯,但去年底体检出重度脂肪肝,他一下子变得很紧张,上网找了很多这方面的药方,目前正在服药,但不论刘月怎么劝,他就是不爱运动。
刘月对健康、养生的关注已经10多年了。她习惯剪下报纸上关于这方面的资讯,收集起来,夹在桌面的玻璃底下,或贴进一个大本子里。她也喜欢去参加江滨公园里各种激情大家唱和健身舞的活动。
刘月的女儿黄敏热衷于练瑜伽和吃素,这个习惯也保持很多年了。黄敏说,最近这几年,养生话题成了潮流,朋友聚会的时候,也经常聊起,大家都有自己养生的那一套观点。“有时候参加完这样的聚会,我自己也对养生之道产生怀疑。”黄敏两手一摊,“如何养生因人而异,但我希望有关部门能建立一套和市民养生有关的制度体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