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众多媒体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采访。(1/6张)
南京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华文介绍,截至7日上午12时,全市共收治与食用小龙虾相关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病例共23人例。经过初步流行病学调查,23人的就餐地点高度分散,其中15名患者分布在8个家庭(就餐点),另有8人在4个餐馆食用。23名患者均有全身肌肉酸痛症状,并伴有肌酸激酶、肌红蛋白明显增高,临床诊断为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经治疗,已有22人治愈出院,还有1人住院治疗,目前病情稳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吴永宁介绍,迄今报道的Haff病多为患者食用水产品24小时内出现的不明原因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肌肉酸痛并伴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和肌红蛋白升高,部分患者出现酱油色尿,大部分预后良好,个别严重者会出现急性肾衰竭。虽然国际医学界一直在探究哈夫病的致病因素,但是直到目前还未能找到确切病因。
∝制措施并及时通报卫生部门。
南京小龙虾致病病例 被初步确定为哈夫病
新华社电 南京疑似小龙虾致病事件调查最新进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南京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7日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透露,此前出现的23例疑似小龙虾致病病例初步确定为哈夫(Haff)病。(记者蔡玉高、王光宇) 本文导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南京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7日联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南京出现的23人例疑似小龙虾致病病例是与食用小龙虾相关的极少数个体出现的一过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经综合分析,这些病例均属于哈夫(Haff)病。
致病毒素极有可能来自小龙虾个体本身带来的毒素 但原因未明———(2/6张)
致病毒素极有可能来自小龙虾本身
南京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华文在发布会上透露,截至7日12时,南京市共收治与食用小龙虾相关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病例共23人例。经过初步流行病学 调查,他们的就餐地点高度分散,其中15名患者分布在8个家庭(就餐点),另有8人在4个餐馆食用。
调查中,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北京市疾控中心和江苏省疾控中心对采自南京市场的小龙虾及患者的血液和尿液样品进行了900多种有关化学物质的筛查,未发现市场采集的小龙虾中存在已知可致横纹肌溶解的化学物质。
“这说明致病毒素极有可能来自小龙虾个体本身带来的毒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吴永宁说,从收治病例来看,与患者在同一餐桌上食用小龙虾的其他人并未患病,这表明如果小龙虾个体本身带有毒素,这样的个体也是极少数的,很有可能是由于在某一水域食用某一种有毒物质引起的,但目前还没有确切证据。
参加发布会的专家认为,从目前的 调查结果看,也已排除此前有关因洗虾粉引起此类病例的猜测。
结论
确定为哈夫病 病因待进一步探索
专家组经过反复 调查认为,南京小龙虾致病事件是与食用小龙虾有关的极少数个体出现的一过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经综合分析,认为与国际上时有报道的Haff病基本一致。
吴永宁介绍,南京地区发现的与食用小龙虾相关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患者,具有与Haff病相似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表现,如病前4-13小时内均有食用较多(10只以上)小龙虾史,主要症状为肌肉酸痛,无发热和关节疼痛,无神经麻痹,仅个别出现恶心症状,临床检验发现患者肌酸磷酸激酶进行性的一过性升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