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房的活动室内,有患者安静地趴在桌子上。

精神病病房内,护士在为患者打针。
10月10日,是第19个世界精神卫生日。
提起精神病患者,很多人的第一感觉是恐惧。持刀杀人,放火,给邻居造成困扰……的确,在我们周围出现过很多这样的悲剧。今年7月,济南一名有精神病史的母亲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女儿,消息一传出,很多市民感到心痛。心痛之余,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精神病患者在增多,有什么办法来制止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对这个特殊的群体,我们又了解多少?对此,记者进行行了调查。
发病趋势
20年间翻了一番
济南市精神卫生中心有300多张病床,经常住满患者。“这些年来,精神障碍发病率在明显上升。”院长孟广彦说。最近一次济南市精神障碍患者普查是在2004年,是作为全国精神障碍流行趋势调查的一部分进行的,调查标准严谨,覆盖范围广泛。“调查结果显示,2004年,济南市精神障碍发病率是17.98‰,而在1994年发病率是11.3‰,1984年为8.9‰。也就是说,从1984年到2004年,20年间,济南市精神障碍发病率翻了一番。这20年间,人口基数也在扩大,所以患病人群的绝对数量更多。”孟广彦介绍说。
2004年至今,济南市再未进行过精神障碍患者普查,其原因有多种。“最重要的是,这种调查对于标准把握、调查手段要求都特别高,调查范围也特别广泛,是一个地方部门无法单独完成的。”孟广彦说。即便济南市精神障碍发病率数据没有及时更新,但从日常的接诊来看,孟广彦认为这一数据是在逐年上升的。
“患者越来越多,并且,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大困难。”济南市精神卫生中心医务科主任杨红梅说。
年轻面孔越来越多
呈现低龄化趋势
另一个让精神病科医生忧心不已的现实是,在前来就诊的患者中间,年轻的面孔越来越多。“十几岁的孩子,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现在很多是这样的患者,都处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却因为精神障碍阻断了正常的发展,很可惜。”孟广彦介绍说。
有一个案例,济南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医务工作者记忆犹新。一名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原本挺正常,后来慢慢变得没精神,干脆连工作也辞了。家人也没当回事,不干就不干了吧。直到有一天,暴跳如雷的小伙子拿刀砍伤了父亲,家人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把他送进了医院。“实际上,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如果早点送来,就不至于发生这样的悲剧了。”一位医生说。
而十几岁的孩子一旦出现精神障碍,更让家长操心。“父母带着孩子来看病的时候,他们的精神都要崩溃了。孩子这么小,怎么会这样?家长都搞不懂。”
发病原因
压力过大,缺乏有效疏导
容易导致精神崩溃
为什么精神障碍发病率持续攀升?
济南市精神卫生中心孟广彦院长认为,这不仅仅是济南的现实,也是整个社会的现实。“现在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快,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再加上现代人本身抗压性就差,遇到事情很容易焦虑、抑郁,从而引发精神疾病。”孟广彦分析说。即使是青少年群体,也要面临考试、升学的压力,工作的抉择等等,这些持续性的压力在缺乏有效疏导的情况下很容易累积叠加,导致精神崩溃。
“再有一个原因,就是一般人对于精神疾病缺乏认识。在身边人出现不正常表现时,没法及时判断这是精神疾病的征兆从而给予关心、抚慰,导致病情继续恶化,直到出现严重后果。”孟广彦说。他建议,人们应该掌握一些精神卫生常识,如果身边人一旦出现持续性的失眠、焦虑,举止失常时,一定要及时给予关注,必要时要向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寻求专业治疗。
记者探访精神病院:
这里并不神秘更不恐惧
精神病院是什么样子:黑暗?恐怖?并非如此!
9日上午,记者在专业医生的陪同下,获准进入济南市精神卫生中心的重性精神疾病病房实地探访。
男女病房分层而设,男性患者在三楼,女性患者在二楼。要进入病房,首先要通过数道全封闭的门禁。医生介绍说,这里实行封闭式管理。但是,走进病房,跟一般的医院病房并没有明显差异。病床上的被褥叠放得整整齐齐,阳光透过玻璃洒在床单上,很安静。
女性病房一间活动室内,护士抓住一位小女孩的手,小心地为她剪指甲。小姑娘看起来也就十几岁,脸红扑扑的,除了眼神有点异样外,跟正常小女孩一样。在男性患者病房,几十名患者一块坐在房间里看电视,大多很安静,还有人趴在桌子上,看到有生人来,悄悄抬头溜一眼,又赶紧趴下。“这些都是重性精神病患者,经过治疗后没有危险性。精神病院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恐怖,我们希望大家都能了解这些,少些偏见。”陪同记者探访的医生说。
现实难题
有人得了精神障碍
家属第一反应是“瞒着”周围人
家里有人得了精神障碍,家属很多都选择了隐瞒病情,直到病情严重造成事端,才不得不公开。这让精神病科医生很头疼。“精神障碍的病势也是有发展过程的,如果早点带患者治疗,是可以通过医治达到临床痊愈的,也可以参与正常的社会生活。但很多家长选择了隐瞒,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济南市精神卫生中心一位医生说。但是,对于患者家属的这种做法,这位医生也表示了理解,“害怕被歧视。特别是年轻人,将来要工作,要结婚,一旦把病情泄露出去,家长害怕会影响到孩子。”
这位医生刚刚接待了一名中学生患者,是父母带他来的。在问诊时医生了解到,孩子的病情,除了父母,没有别人了解,甚至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不知道。
病人家属感觉受到“歧视”
精神病患者是弱势中的弱势
毫无疑问,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并未消除,只是逐渐减弱。对于这种状况,从医28年的孟广彦深有感触。“受歧视的不仅仅是精神病患者,还有精神病科医生。我毕业后就开始做精神科医生,遇到同学们聚会,别的同学介绍自己是内科的、外科的,自信满满,我却不敢说自己是精神病科的,在当时看来,没本事的人才干精神病科。”孟广彦说,对于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而言,感受到的歧视更为真切。
济南就有一个真实的案例。一名30多岁的男子是精神病患者,和父母一块住在单位宿舍,他父亲还是这个单位的老领导。男子发病时大喊大叫,扰得四邻不安。为此,原本关系熟络的老同事不敢登门了,对门邻居甚至搬走了。“感觉拖累了人家,抬不起头来。”男子的父亲陪儿子看病时无奈地对医生说。
“精神疾病也是一种病,患者周围的人歧视他们是不对的,他们是弱势中的弱势。本次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确定的是‘沟通理解关爱’,我觉得很好,我们应该多理解,多包容。”孟广彦说。
解决途径
要消除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潜在危险最直接的办法是免费医治,根据临床统计,在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中,大约1/10的患者具有攻击性,会给周边带来困扰。那么,如何避免这些患者给社会带来危害呢?
孟广彦说,在新医改中,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已经进行了规范,对于符合条件的重性精神病患者提供医疗补助。“这些补助,对于重性精神病患者是很重要的,可以及时对他们进行医治,消除危险性,也可以让患者周边的人心安。”孟广彦说。但是,对于庞大的精神病患者群体而言,这部分费用还是“杯水车薪”。“人数太多了,救助不过来。直到现在,还有很多重性精神病患者被锁起来,被拴起来,因为家属无力医治,又担心患者惹事。”
孟广彦说,要解决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潜在危险性,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加大对精神卫生领域的投入,对患者实施免费医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