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前面提到的儿童抑郁症状来看,家长包括青少年自己都很容易察觉到,真正阻碍了人们走进心理专科医院的是我们对心理疾病长期存在的一种误解。”郑毅教授解释说,在医学领域这种心理被称作“病耻感”,即更多的人把接受正规心理的心理诊断和治疗当成是一种耻辱,认为只有“疯子”才会进精神病医院看“心病”。正是这种“病耻感”使更多的人在患病初期选择“硬扛”,从而使得心理疾病恶化,甚至导致某些过激的举动。
郑毅教授指出,目前三种原因导致抑郁症认识不够。一是,精神卫生知识普及不够;二是,社会歧视和“病耻感”作祟;三是,抑郁症病因学研究还不十分明确。
郑毅教授对于中国人普遍存在的心理误区很是痛心。“普通人意义上的有‘疯癫’思维和行为的精神病人比率很小,更多的是我们普遍存在却又被很多人忽视的情绪和精神行为异常的疾病。”郑毅教授透露,在欧美国家,更多的人将“看心理医生”当作高质量生活的标准。显然,从认识上根本转变人们对于心理治疗的误解是我们面对的最大难题。
———— 专家释惑 ————
为何青少年容易得重度抑郁症
现代医学已经证明,抑郁症发病是遗传、素质和躯体因素、神经发育和社会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家族病史;婴幼儿期不良抚养方式影响神经发育;而突发灾难事件和长期心理压力,都可能成为抑郁症的促发原因。
医学界普遍认为,抑郁症的发生与大脑中神经递质紊乱有关,特别是与一种名为5—羟色胺的物质水平降低有关。这是一种与情绪传达相关的物质,如果水平降低可导致情绪低落,作为反面,较高水平的5—羟色胺被证实与另一种心理疾病——躁狂症有关。抑郁和躁狂常常交替出现,医学上称为“双相障碍”。
“孩子缺少关爱,或者获得的‘不需要的关怀’过多,都有可能导致儿童抑郁症。目前儿童抑郁症患者主要是6至12岁的孩子。”郑毅教授认为,现在的儿童物质生活非常优越,但心理需求却没得到真正的满足。由于缺乏必要的群体活动,造成社会规则、道德规范的缺失;同时,负性心理刺激过多。“超前的知识灌输,造成了刻板的不理解的抽象知识消化不良症,长此以往必将形成孩子厌学、烦躁、拒绝、抵触的心理。”
———— 直击临床 ————
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医师不足300人
在美国每4个精神专科医生中,就有一个是儿童青少年精神专科医生。而在我国,专门从事儿童精神疾病工作的还不足300人。“我国儿童的精神健康状况如何,目前连一个准确调查数据都没有。”郑毅说。
2007年资料显示,全国注册精神科医师16383人,平均每10万人拥有1.26个精神科医生,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近70%。大多数地区精神科医师没有经过正规专业培训,即使在一些发达省份,儿童青少年精神卫生专业人员也屈指可数。在江苏只有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有专职的儿童少年精神科医师12人;在浙江只有宁波康宁医院仅有3位专职医师。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研,15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内科医生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为55.6%,而在我国上海,抑郁症的识别率仅为21%。
- 新闻缘起
在刚刚过去的世界精神卫生日上,记者了解到,全世界的抑郁症患者大约为3.4亿,已成世界第四大疾患,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三大疾患,将成为继冠心病后的第二大疾病负担源。其中,重性抑郁障碍通常起病于青少年,可导致心理社会功能的严重损害并有自杀危险。
为此,记者就青少年存在的抑郁问题采访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组主任、亚洲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及相关学科协会主席、国际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及相关学科协会主席执委郑毅教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