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志愿者千里赴京捐“熊猫血”
援救稀有血型再障患者,“熊猫血”群体呼吁建全国联网稀有血型库
【词解】
“熊猫血”
“熊猫血”是稀有血型的俗称,是一类少见或罕见的血型。这类血型不仅在ABO血型系统中存在,而且在稀有血型系统中也还存在一些更为罕见的血型。随着血型血清学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已将所发现的稀有血型,分别建立起稀有血型系统,如MNSSU、P、KELL、LUTHERAN、DEIGO、LEWIS、DUFFY、KIDD、RH以及其他一系列稀有血型系统。
昨日,在北京红十字会血液中心,4名从山东赶来的稀有血型志愿者捐献了共1600毫升RH阴性O型血,用于救治解放军307医院一名45岁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这样的跨地区献血,对很多稀有血型志愿者来说是常事。
患者遍寻“熊猫血”
直到6月底被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45岁的孙长红才知道,体内流淌的是稀有血型RH阴性O型血。
她也在一次次焦急等待中,体会到了这种稀有血型所带来的麻烦。
她的女儿李月娟说,因为造血功能出现问题,母亲的病需要每15天左右输一次血,病情加重或经期时,可能需要天天输血。10月4日以前,医院还能保证血液供应。但随着输血间隔的缩短,医院不得不让家属自己寻找血源。李月娟在网上四处求助,找到了北京、山东、河北三地的4名稀有血型志愿者,为母亲捐助了血液和血小板。
“找不到血源时,还买过黑价血。”李月娟说。
目前,孙长红已进入无菌舱准备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前仍需通过输血保证身体状况平稳。为此,李月娟再次通过网络发出求助。
志愿者跨省献血
10月20日,在民间组织中国稀有血型之家的组织下,山东青岛、淄博和东营的4名RH阴性O型血志愿者抵京,他们或开车,或坐长途车,所有费用全部自付,连李月娟特地买来的北京特产都没收。“无偿献血,不要求任何回报。”这句话让李月娟非常感动。
昨日上午,4名志愿者在喝了几杯白糖水后,陆续献出了400毫升血液。献完血稍作休整后,昨日下午他们便返回山东。
4名志愿者都有数次献血经历。年龄最小的是20岁的李焕发,他在稀有血型患者需要血液时,已听从号召献过三次血。
唯一的女孩朱路芳也有4次献血经历。“我们需要团结在一起。”朱路芳说,刚开始知道自己是稀有血型时很震惊,很怕自己生病。加入稀有血型联盟大家庭后,心里踏实了不少。
她的男朋友也很支持她,但也会在她献血时问上一句,“以后万一你生病了,别人真的会给你献吗?”
“熊猫血”的担忧
虽然稀有血型者体内流淌的血液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熊猫血”,但从得知血型那天起,很多稀有血型者都有一种危机感:不能得需要输血的病。
2005年,一群稀有血型者自发组成中国稀有血型之家,以民间方式团结起来,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献血。
中国稀有血型之家还有一个中国稀有血型总库,志愿者们通过网络、各地志愿者建立的QQ群相互联系,并通过网站接受求助,发布信息。中国稀有血型之家网站管理员牛联中说,只要有求救信息在网站或QQ群里发布出来,有志愿者响应,中国稀有血型之家就会组织志愿者到患者所在地献血。
但不是每次求助都能得到响应,因为志愿者人数太少。根据其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入库会员人数总共才2840人,其中北京的会员总数为218人,排名第四,但北京救援的案例达到44例,排名第一。
牛联中说,按比例计算,稀有血型者在中国预估有500万人,但很多人没检查过血液,并不知道自己是稀有血型。按照A、B、AB和O型血四类再细分稀有血型的话,每一种就更少。有的稀有血型按比例算下来,全国都只有40多个人,是稀有中的稀有血型。因此,这个群体的人一旦需要输血,就不得不四处寻求。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