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昌邑讯 如今,走进昌邑市围子镇马郜村,整齐的树木在平整的水泥路两旁“列队”迎宾,村头安装了大功率变压器,300多亩耕地的电灌问题得到解决,更为可喜的是,全村400多口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两年前的马郜村可不是这样。当时,村集体经济薄弱,道路年久失修,雨天泥泞难行;没有变压器,村民只好购置笨重的柴油机浇地;村委办公室成了危房,干部都不敢进去办公。
村民马建国说:“俺村能有这样大的变化,多亏了帮扶干部。”马郜村的变化,是昌邑市开展为期3年的“城乡联动扶百村”活动和今年结合“创先争优”活动集中整治后进村的一个缩影。
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农村协调发展、和谐发展,2008年,该市对全市691个村庄进行排查,梳理出104个相对后进的村庄,从92个市直单位选调了167名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与136名镇街机关干部组成“兄弟连”,分别进驻到这些后进村中,市级干部也分别联系一处镇街和一个后进村,打响了后进村转化“攻坚战”。这支“城乡联动大军”,按照“党群部门扶软村、政法部门扶乱村、经济部门扶穷村、涉农部门扶专业村”的总体布局,通过综合治理、重点帮扶,解决后进村班子在自身建设、引领发展、村务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彻底改变后进村的落后面貌。
在做好资金、项目等外部帮扶的同时,该市结合“创先争优”活动,趁热打铁,注重帮助后进村班子“强身健体”。对现有干部进行教育培训,利用远程教育讲坛、外出参观学习、党校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村干部素质。同时,放宽视野,挖掘、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储备后备干部,选派了116名大学生到村任职。
为保证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和连续性,该市强化措施,市直部门驻村干部在后进村整顿期间,原则上与单位工作脱钩,每周至少5昼3夜“靠”在村里,并建立工作日志制度,全面记录工作开展情况。市镇两级建立后进村整顿转化台账,实行动态管理,转化一个,验收一个,销号一个。
“城乡联动扶百村”活动让104个“沉闷”的后进村焕发出新的生机。目前,该市先后调整理顺了54个村班子,有87个村实现了根本性转变;解决土地承包问题308起,涉及资金148.2万元;整修村级组织活动场所71个;解决群众吃水难、用电难、行路难等实际问题520个;帮助730户农户摘掉了贫困帽子。张新建 翟强 报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