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天气预报
济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济宁人事考试单位代码
济宁市安全教育平台
济宁违章查询
济宁住房公积金查询
济宁科技网 济宁培训班 济宁银行网上银行 济宁教育网 历史故事 家庭教育 济宁市地图 济宁房产 济宁教育网 济宁人事考试信息网 济宁新闻网
币圈最新消息 济宁信息港
浏览器之家 济宁汽车 睡前小故事
下载吧 股票书籍 花花草草
百应百科 照片恢复 学习通
红警之家 睡前小故事 马伊琍
手机照片恢复 手机数据恢复

新一波“幼童留学潮”或将来临 父母心情复杂

时间:2011-02-11 11:03来源:文汇报 www.yunhepan.com

  ■一周上课6天,唯一休息的周日还要带回卷子七、八张——白洁的父母为了保护孩子,毅然决定送她出国;

  ■读初二的沈豪决定“逃”去美国读书,为了每天能多睡一会;

  ■快上初三的小丁,面临两难选择:要么回原籍考高中,要么留在上海读中职。为了规避升学的政策阻碍,父母被迫把小丁送出国门……

  【记者手记】 第二波“幼童留学潮”蹒跚出发

  2010年年底,国内一家大型留学教育集团发布的抽样调查显示:2010年中国出国留学的高中以下学历(包括高中)学生所占比例已达19.75%。这些学生大多未满18周岁,还有个别的甚至是小学生。消息一出,业界惊呼:幼童留学潮,已经从趋势转变为现实!

  也是去年,沪上举行的一次年度留学总结会上,一位教育官员透露:教育部拟不再反对“留学低龄化”。要知道,教育部原先从不鼓励高中及高中以下学生赴海外留学。

  上述种种消息,传递的是一个清晰的信号:又一波“幼童留学潮”,即将来临。

  上一波“留学幼童”,还要追溯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1872年至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学生赴美留学。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12岁。

  如果说第一波“幼童”肩负着远赴西洋“师夷之长技”的使命,现在的幼童出国,则具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他们拥有的教育机会更多元,但前途未卜。

  “留爸留妈”的心情异常复杂:十三四岁的孩子,中文还没有学全,就要取而代之地面对每天一节的“圣经课”、“西方宗教史”,将来会否“里外不是人”?在国内学习堪忧,希冀着去国外锻炼一下,会不会反倒成了“留学垃圾”?错过了孩子最关键的青春成长期,家长会否酿成大错?幼童留学,成本不菲,仅以高中三年和本科四年的学费来算,相当于“一单两三百万的生意”。

  请注意,这些担心不是教育人士的分析,而是“留爸留妈”告诉我的。他们对可能的结果做好了准备,依然愿意赌一把。更让人意外的是,不少“留爸留妈”目标并不高:“我们也没想过要孩子冲击美国名校,顺顺利利读完大学就行”。

  “赌博”背后,一个个家庭正上演着各自的挣扎,甚至“家庭战争”。

  “幼童留学潮”蹒跚出发。

  谈及“幼童留学”,我们闭上眼想见的是:一群中国家长不惜砸锅卖铁、削尖脑袋誓把孩子早早送出国门,好在争夺世界名校这条赛道上“不输在起跑线上”。

  然而,当记者走近这群即将漂洋过海的幼童和他们的“留爸留妈”,看到、听到的情况却全然不是如此。中国家长的“疯狂”、中国幼童的“脑残”?如烟般轻薄的片段与臆想,遮盖了幼童留学家庭中那些痛苦的挣扎和情非得已。

  一对与中国老师“战斗”的父母

  小学四年级起,白洁的作业开始增加,看书、看电视的时间被挤占。白洁的老爸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办法——和孩子一起做作业,减少重复性劳动。

  今年春节前,上海的一家五星级宾馆正在举行一场特殊家长会,参会的家长或已经、或正在打算把孩子送出国留学,聚会因此被称为:“留爸留妈家长会”。

  一户从杭州赶来的留学家庭很快成为焦点。这家的女儿名叫白洁,16岁,去年结束国内初中学习,前往美国私立高中求学。他们家作为“过来人”上台发言,台下“留爸留妈”的提问好像连珠炮——

  “为什么孩子这么小就送她出去?”

  “你们为什么把孩子送到女校,有什么好处?”

  “你们是否考虑过,单性的学校不利于孩子身心发展?”

  白妈妈笑言:“选女校,是考虑到他们对女孩照顾得更细心……”她顿了顿,回头看看女儿,仿佛是征询后者同意后补充:“也是为了避免早恋。”

  这位母亲小心考虑着女儿的感受,一如他们为女儿甄选学校的谨慎态度。从学校的SAT(俗称“美国高考”)排名、校内不同种族学生的比例,到学校所在地区的气候、枪支管制程度等,白洁的父母害怕漏掉任何潜在风险,“酿成大错”。

  “比她早出去一年的中国女孩已经吃了早恋的苦头——有个美国男孩暗恋她,又有个外国女孩喜欢这个男孩,她就对中国女孩使坏。”朋友孩子的遭遇提醒白妈妈,“男女混校”有安全隐患。

  他们最后挑中一所紧邻美国首都华盛顿的私立高中。该校全美SAT排名前20,属于私立名校;更让白家满意的是,它是女校——除非同性恋这种小概率事件,“恋爱”几乎绝迹。

  白家父母的担心,其实是许多中国家长的心声。既然如此,为何还要把孩子这么早送出国?“原本也想着至少等她成年,不然十几岁的女孩孤身在外,哪家父母不担心?”白妈妈告诉记者,早早送儿出国,源于与中国老师间的“战斗”不断升级。

  “战斗”始于白洁小学一年级。彼时,白洁各科成绩总是班级“倒数第一、第二”,且大多为“红灯”。一次白洁忍不住问爸爸:“人家爸爸妈妈都在教小朋友写作业,为什么你们不教我?”“是么?”爸爸答,“那说明你很厉害,你不是在和同学竞争,而是和同学的爸爸妈妈竞争!爸爸向你保证,同学的爸爸妈妈总有一天会教不动的,那时你就最厉害了。”

  班主任可坐不住了,前来家访兼质问:“两位家长都在银行工作,算是知识分子,孩子的学习你们不管么?”白爸爸答:“当初报名小学时,你们老师说:小孩进小学前‘像一张白纸最好,老师能在上面绘出最美的画。’我们照做,什么都不强迫她学。她进小学时,只会写自己的名字。现在,孩子学不过其他孩子,是老师的问题,还是家长的问题?”

  从此,班主任再没来家访。

  其实,白洁的父母从不担心她的智商。“我和我先生是6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我们双方的父母又全是医生。我们相信遗传,白洁的智商差不了。”令他们怀疑的是,老师和他们的教育方法。

  小学四年级起,白洁的作业开始增加,看书、看电视的时间被挤占。这时,白家上演了一道奇异的风景:老爸和女儿一起做作业。“爸爸想和你一起做作业,但爸爸比你笨,你把难的题目干掉,简单的都留给我。”白爸爸用这个简单的方法,为女儿剔除了作业中的简单重复性劳动。

  问题是,老师认出了家长的笔迹,在班里斥责白洁。原本就成绩不好的她,遭来更多同学的排挤。“只能我们辛苦点!”白爸爸对老师不满,但为了不让女儿在学校承受压力,他想出新招:用铅笔做作业,让女儿用圆珠笔“誊写”,他再用橡皮把铅笔笔迹擦掉。

  有了更多的课外时间,白洁看完了《上下五千年》、《世界通史》等几十本书;把自学的《新概念英语》第1-4册当儿歌唱。

  五年级时,她超过了班上成绩最好的同学。她已经形成自我学习的方法。为此,父母为她选了一所私立初中,因为他们担心:“公立初中再也容不下她。”

  果然,到了初一,白洁的学校生活等同于“考卷+考试”。“浙江人读书很疯狂,每周上六天课,周日休息一天,带回来7、8张考卷。好几次,我晚上加班到10点,回家给女儿做作业做到三四点。不好好做,她的平时成绩就得开红灯。”加码的作业不只是累倒了白爸爸,一个更严峻的问题摆在两位家长面前:彼时,白洁已多次获得全国英语竞赛一等奖,考试成绩名列前茅。但他们不知道,白洁被保护的“自学方式”能被学校容忍多久?

  “因为看到了孩子的聪明,所以我们选择逃离。”去年,白洁初三毕业,搭上赴美航班。  一个无路可走的初二“差生”

  学校老师告诉班级里的“差生”:以后高中考不上,只能去职校,毕业就失业。

  白洁的例子,不只让“留爸留妈”生出“早早送儿出国”的念头,在同龄人心中也播下“逃离”的种子,比如沈豪。

  沈豪,是上海一所公办初中的初二学生。在“留爸留妈家长会”上,沈豪和一群孩子被爸爸妈妈们领到白洁身边,沈豪借机悄悄地问白洁:“你们那里晚上做作业做到几点?有周末么?”“我们学校下午3点半放学,晚上做作业做到9点,周末爱干嘛就干嘛。”白洁愉快地说。“真好。”沈豪松了一口气,“我得去美国念高中。”

  以做作业时间的多少,为学校好坏的评断标准,简单得有些残酷。然而,这却是不少留学家庭选择送孩子早点出国的导火线。

  “我的孩子才上初一,做作业已经要做到晚上11点,以后怎么办?!”“现在孩子放学回来,我们都跟打仗似的——6点钟到家,我们事先准备好洗澡用品,15分钟洗完澡出来;饭桌上碗筷、饭菜全部备好,20分钟吃完,开始做作业!一分钟都不浪费,几乎每天都要到11点收工。一直这样下去,全家都神经衰弱了。”一群素不相识的家长,相拥“吐苦水”。

  对于沈豪而言,这种辛苦快要到达“极限”。“不止是每天做作业到11点,我的好朋友还有好几次连续24小时没睡觉;还有的人每天晚上补课到11点,回到家睡4个小时,早上3点钟起来补做作业。我马上也要这样了。”

  沈豪自言是班里的“差生”——各科成绩徘徊在六七十分,有些还“开红灯”。在班上,成绩越差,越辛苦,有24小时不睡记录的多半是“差生”。

  “这样补课成绩上去么?”记者问。

  “没有。”沈豪说。

  “那索性不要补了,弄坏了身体。”

  “老师不答应,差生成绩不搞上去,他们考核难过关……”14岁的沈豪言语不多,但冷不丁冒出的评论会惊住一旁的家长。“老师还说,像我们这种人,以后高中也考不上,只能去职校,毕业就失业。”

  当得知出国不仅能带来宽松的学习环境,还要耗费家里两三百万的存款,沈豪低头讷讷地说:“我真的无路可走了,我想多睡一会儿觉,我必须出国。”

  一个“没得选”的务工者子女

  不忍心浪费孩子的读书天分,又不放心年幼的孩子独自出国读高中,丁爸爸的家里快“打仗”了。

  相比之下,白洁、沈豪的出国愿望都没有12岁的小丁那般“迫在眉睫”。这又是一个特殊群体:小丁和他的父母对留学“一窍不通”,但在留学中介眼中,他们是“最坚定的客户”。

  去年12月,丁爸爸带着小丁走进一场美国私立高中面试咨询会。在其余家长依据城市为孩子挑选学校时,丁爸爸并不清楚芝加哥、俄勒冈、德州是些什么地方,他心中只有“纽约”,但具体在哪里,他也不清楚;至于“托福”、“SAT”,对他和小丁而言,更如天书一般。

  集体咨询时,丁爸爸小心翼翼地反问:“请问,孩子到了美国高中后,还有没有中文课?”

  “某些学校会开设中文课,中文在那里就像小语种,和西班牙语、德语一样。不过,中文课只针对外国学生,中国学生恐怕没必要学习了。”一位美国高中的校方代表回复。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想问的是,孩子能不能像在中国上语文一样,在那里继续上中文课?”丁爸爸的追问,让家长和校方代表费解。

  “既然出国了,为什么还要学中文?如果想学中文,不用花这么多钱去美国念书啊?”

  “我担心,孩子这么小出去,忘了中文……”

  旁人不知,丁家爸妈何曾舍得“送儿子出去”,当听到校方介绍每天必须上“圣经课”,没有了“语文课”,丁爸爸对孩子未来的价值观更是担心不已。

  “像我们这种人根本没想过要把孩子送出国读书呀!”其实,丁父是安徽来沪务工者,10年前走出田地来到上海。经多年打拼,而今在浦东经营一家小超市,日子小有声色。

  小丁从小学一年级起在上海念书,直到在2010年升入初中后,小丁家被老师“郑重提醒”:小丁不能参加上海中考,要么回原籍参加考试,要么留在上海但只能读中职。

  小丁在班里是班长、成绩优秀。丁爸爸告诉记者,如果初三回去考,没有学过当地教材,势必考不上好的高中,将来上大学也悬;如果提前回去,老家早没了亲戚,谁照顾孩子?可留在上海,只能读中职,夫妻俩觉得对不住孩子。“孩子成绩好,我们不能废了他呀!”

  在参加美国高中面试前,丁爸爸参加了移民投资会,他想过花50万美金“投资移民”,然后让孩子在国外读书,但是这样一来,等于全家要放弃在上海的一切,去美国白手起家。“我语言不通,去美国能干嘛?不是蹲‘活监狱’么?”丁爸爸曾跑到无锡、昆山等离上海比较近的地方,为儿子联系私立高中,却被告知没有当地户籍不能报名;他还曾打听过上海本科学历考试,希望“硬着头皮读个文凭,办理居住证,解决儿子的中考身份”,不过读出文凭至少三四年,儿子眼看就要初中毕业,等不起。

  在上海的安徽老乡提议,让孩子“留级”,等上海政策“松动”的那一天。丁爸爸摇头。

  到底该怎么办?“还是申请出国吧。”寒假前,丁爸爸去小丁的小学开了孩子的过往成绩证明,家庭并不富裕的他们,又去银行申请了50多万的留学贷款——够付第一年的学费、生活费。

  “如果孩子现在能出去,就送他出去,反正国内也是读不上去了。”丁爸爸时而说得很决绝,时而又不停叹气。“最好,还是别出去……家里都快要‘打仗了’,因为我妻子不舍得孩子,我何尝舍得!”

  “我们是被逼着把孩子往外送啊。”丁爸爸说道。

相关阅读
  • 我国PMI环比上升0.2%创一年新高,证明经济见底
  • 采购员发展之路
  • 物流北京公益活动 运输爱心无止境
  • 大力提升环保装备产业增进势头
  • 铅酸蓄电池行业将大洗牌
  • 济宁:2011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今起开考
  • 济宁市明珠中心小学开展庆祝活动喜迎圣诞节
  • 济宁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会 千余岗位等你来

    • 上一篇:山东将建一批高校见习基地 见习期可算工龄
      下一篇:教育部公布今年30项工作要点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济宁运河畔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来源于注明来“源于:运河畔或www.yunhepan.com”版权均属运河畔网所有,其他媒体可以转载,且需注明“来源运河畔网”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济宁运河畔,济宁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全网热点
      • 健康
      • 教育
      • 新闻
      • 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