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11年,随着交通格局和政策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区域旅游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中的战略位置将更加凸显
刚刚过去的2010年,随着国务院41号文件等政策效应的进一步释放,我国区域旅游表现出一系列新特征:居民出游能力和旅游目的地的绩效经济指向性依然明显,但东、中、西梯度差异有逐渐缩小的趋势,旅游流在三大经济区内部之间的联系较为活跃。展望2011年,随着交通格局和政策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区域旅游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中的战略位置将更加凸显。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不同区域也受到一系列自然灾害的影响,但受到41号文件及其分工意见等政策效应不断累积和释放的影响,地方政府发展旅游业的热情不断高涨,旅游业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加强。
主要客源地分布呈现出较强的区域集聚性和经济导向性。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我国主要客源地,其次是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市场份额最少。客流产出地呈现“东中西”逐级递减的三级阶梯状空间格局,客流比例大致为7:2:1,大约70%的出游游客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此外,高客流产出地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都市圈和成渝城市群四大板块(约占到出行游客的60%)和“京、沪、广深”三个高客流产出极点。
从主要目的地绩效来看,东高西低的特征明显,但区域间差异逐步缩小,重要旅游目的地省份和城市的空间分布也整体表现出东、中、西依次递减的特征。从近10年的发展趋势来看,国内旅游接待量和国内旅游收入较少的地区表现出更快的发展趋势,省份和城市间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西部各省区和城市旅游业的后发优势正在逐步释放。
从各旅游目的地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来看,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人均消费差距不大,东部地区的旅游人均消费虽然比上述地区高,但地区间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此外,各旅游目的地国内旅游收入占GDP比重差距也较为明显,贵州、北京、辽宁、上海、天津等省市国内旅游收入已经占到GDP的12%以上,但青海、新疆、河北、宁夏等省区国内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不足6%,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大经济区成为主导客源地—目的地旅游流动的核心。三大经济区之间旅游流动所形成的东部旅游流带,每天有136架次的航班从环渤海经济区内的主要客源地到长三角经济区内主要旅游目的地,有105架次的航班从长三角经济区的主要客源地到环渤海经济区的主要目的地,每天有76架次的航班从泛珠三角经济区的主要客源地到长三角经济区的主要目的地省市,其中最为核心的“北京-上海-广州”之间客流强度最大。
从东部三大经济区流向中西部资源密集地区的西向旅游流带,环渤海经济区每天有73次航班飞往中部6省的主要旅游目的地,每天分别有43架和25架次的航班飞往成渝旅游区和云贵旅游区。长三角经济区每天有72架次航班飞往中部6省的主要旅游目的地,每天分别有65架次航班飞往成渝旅游区和云贵旅游区。泛珠三角经济区每天有47架次航班飞往中部6省的主要旅游目的地,每天分别有43架次航班飞往成渝旅游区和云贵旅游区。
对以铁路客流为代表的区域旅游流的研究也可以得到类似特征,三大经济区成为主导客源地—目的地旅游流流动的核心,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衔接客源地和目的地的旅游流空间格局体系。
展望2011年,中国区域旅游将表现出以下几个趋势:区域旅游发展依托的交通格局将进一步优化,地方政府将更加重视对国内旅游市场的拓展,区域旅游发展体制机制和市场创新的压力加大,区域旅游数量增长的同时对质量提升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同时也要看到,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将继续影响区域旅游的持续发展。
为此,国家应加大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宏观分类指导力度,地方政府在重视国内旅游市场开拓的同时,要合理引导入境旅游市场。同时,应重视依托国家战略,促进目的地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重视本土旅游市场主体的培育,促进旅游流的合理流动。(特约评论员 马晓龙)(来源:中国旅游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