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已过,虽然从气象学上讲还未到真正意义上的秋天,但这时再像盛夏一样饮食,身体很容易出问题。关于秋天饮食注意事项,有不少流传下来的养生之道。不过在现代科学看来,这些传统做法有些有道理,有些却也有谬误。
误区一:“一年之内,秋不食姜”
过去有句老话:“一年之内,秋不食姜。”那么,秋天真的不宜吃姜吗?营养专家表示,秋季并非一点儿也不能吃姜,关键是不能“多食”。
由于生姜属辛辣之品,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了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秋天气候干燥、燥气伤肺,再加上吃辛辣的生姜,更容易伤害肺部,加剧人体失水、干燥,加重秋燥对身体的危害。所以秋天以少吃姜为宜。
不过,这个问题需要辨证对待,当有病需要用姜时应照常用,如秋季治风寒咳嗽经常用姜。中医认为应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即热病用寒凉药物治疗,寒病用温热药物治疗。患寒性疾病的人,在夜间因受凉而加剧咳嗽、腹痛、呕吐,现在虽已立秋,也应该急服热的生姜汤,可以起到温肺暖胃、散寒止咳、止呕止痛的良效。另外,将少量的葱、姜、辣椒作为调味品,问题并不大。
误区二:“秋瓜坏肚”
民谚“秋瓜坏肚”是指立秋以后继续生食大量瓜类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
进入秋天后如果瓜类吃多了,很容易发生呕吐、腹痛或腹泻等症状。这主要是因为,夏天大量食瓜果已经让很多人的脾胃处于虚弱状态,加之天气转凉,吃多了阴寒性质的瓜果,肠胃自然会不舒服。
“秋瓜坏肚”,是提醒人们在秋天里瓜类水果要少吃,但并不是说完全不能吃。
另外,秋天里,也有一些水果是可以适当多吃的。比如梨可润肺,能够消痰止咳,是秋天最提倡吃的水果。葡萄可以预防疲劳,有益气、补血、利筋骨、健胃、利尿等作用。总之,在挑选水果时应尽量选择当季的水果,顺着大自然的节气吃当令的水果。
误区三:“贴秋膘”
立秋之后,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什么是“贴秋膘”呢?
在夏季,人们胃口差,常有厌食之感。一旦立秋,便萌发了多补补的想法,以补偿入夏以来的亏空,其中首选吃肉,“以肉贴膘”,所以叫“贴秋膘”。
虽然秋季到了开怀大吃的时候,但是贴秋膘不能光大鱼大肉,要讲究科学搭配。经历了漫长的酷热夏季,人们由于频饮冷饮,常食冻品,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如果吃太多的肉类等高蛋白食品,会增加脾胃负担,导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乱,因此吃肉要适量。
另外,天气转凉后,人们食欲大增,饮食会不知不觉地过量。这对于本身就肥胖的人来说更是一种威胁,所以,肥胖者秋季更应注意减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