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城区聋童学校,有很多孩子是从别的学校转到这里的。他们,有的从语训机构已经接受了基础的言语训练,而有的则是从普通学校无法跟上学校的进度。从普通学校转到这里的学生,他们一开始,就是以随班就读的方式接受的教育。
在这里,她成为一个好学生
柳芳(化名),16岁,家住任城区南张镇。她的爸爸是一位面包车司机,妈妈在外做油漆工,十一岁的弟弟还在上学,家里还有年迈的爷爷奶奶,在家种地。
平时柳芳都是由爷爷接送。她的父母为她也付出了很大的心血,无论父母工作多累,只要柳芳在家,她的父母总会有一个人留在家里,帮她检查作业,辅导她学习。
据柳芳的语文老师张老师介绍,柳芳很小的时候就听不见了,父母带她去全国各地的专业医院看病,花了很多钱,但是都没有治好。
柳芳是一个随班就读的学生,当时在南张小学上学,可是学校的同学经常嘲笑她说话不清楚,老师也没有因为她听不见而给予更多的关注,这些原因使得她养成了自卑、胆小不敢张嘴说话的性格。
张老师说:“当时我们学校招生,曾去过她家很多次,但是她的父母并没有把她送到这里的意思。他们认为只要进了我们学校,就会永远挂上聋哑人的称号,他们不愿意接受。直到07年才到了我们学校。她刚来我们学校的时候,也不敢张嘴说话,就是说,声音也非常的小。不过,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和鼓励下,她逐渐变得开朗活泼起来。”
柳芳是一个很懂事的女孩,在学校她常常帮助小同学,在家帮助爷爷奶奶,和他们一起下地。她学习很认真刻苦,老师布置的作业她总能第一个完成,并且也是完成的最好的那一个。
当时,学校开设了舞蹈班,刚进舞蹈队的时候,她的舞蹈很生硬,但是她每天都会刻苦练习基本功,现在她已经成了校舞蹈队的队长了。
柳芳接受教育的故事,只是特殊儿童受教育的一个简单事例,但从她身上折射出的问题,却是特殊儿童受教育,所面临的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普通教育的环境严重影响到了柳芳的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她自卑、胆小的性格。这也是现在很多特殊儿童所面临的。
任城区聋童学校校长杜守博说:“当前济宁市随班就读情况存在严重的问题,很多特殊儿童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对这群孩子身心健康,造成重大的伤害。” 他们不是因为智力问题,而是缺乏随班就读的基本准备
据了解,随班就读有三个层次,第一是随班就坐,就是说残疾儿童在普通班接受普通教育;第二是随班混读,残疾儿童在接受普通教育的同时,接受个别辅导;第三是随班就读,即残疾儿童接受符合其自身要求及身心特点的普通教育和个别教育。
杜校长介绍说:“要使特殊儿童随班就读,首先要有学校来接收。但是现在很多学校的态度是:特殊儿童的教育是特殊教育学校的事情,聋童到聋哑学校,弱智儿童到培智学校,目前,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普通学校没有相应教学师资、手段和技术准备。”
其实到了学校,特殊学生还是会有很多问题,如聋童的沟通问题,盲生的适应环境问题,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心理上平等的问题等。
任城区聋童学校王校长说:“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无法适应使用普通教育手段进行的教学。如教师在进行‘听写’句子时,为了照顾全班数十名学生都听得清楚,往往站在教室中间讲读词句让学生听写,对于聋童来讲,就只能模糊的听见声音,看不到口形,学习词语的效果就会降低。又如普通学校的语文教学,每周至少要学习两篇课文,听力有损失的学生无法接受这种快速度的教学。”
记者了解到,一些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学生,在小学毕业后,数学知识只到达三年级的水平,语文水平达到二年级的水平,有的甚至更低,数学连10以内的加减法都不清楚,语文识字量在100个以内。
这些随班就读学生,自身没有学习的意识,教师也没有真正把他们看作学生,数年学习,学无所得,而后回到特殊教育学校,从低年级开始进行补习。
王校长说:“他们不是因为智力问题,而是缺乏随班就读的基本准备,如在心理上接受普通教育的准备,心理接受过辅导和咨询,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得到家长及同学的帮助等。” 随班就读,老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顾及特殊儿童?
特殊教育从入学人数的比例来讲,重头在普通小学。随班就读的成功与否,关键是随班就读的教师能力。部分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教师只是出于怜悯,缺少科学的教学方法。
加上小学教师工作量大,课时很满,集中培训也有困难。况且残疾儿童随着年级的升高,不可能固定由某几位教师一教到底,因此也不适宜专人培训。
济宁市普育回民小学的一位老师就有自己的看法,虽然自己没有接触过特殊儿童的教育,但是她说出了自己的忧虑:“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会比较差、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不足,缺少时间和精力,除此而外还有同学关系、家长配合、学生的行为问题。这些都是应该考虑到的,但是这些又相当的困难。”
普通教育的教师所面对是所有学生,而不是为数极少数的残疾学生,他们作为兼职教师也就不可能把精力更多的用到残疾学生身上。
该老师认为,现在普通学校班级人数多,评比较多,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顾及特殊儿童。如果实行小班化,这可以考虑到特殊儿童的随班就读。
同时,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扰乱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加重了教师教学和管理的负担。加上没有系统的接受过特殊教育的专业训练,对残疾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缺乏认识,不太了解特教的基本原则、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处理不好健全学生与残疾学生、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的关系。
正因为这样,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教育安置,受到任课教师的阻碍,他们在班级中同样得不到应有尊重,处在孤立无援的地位。残疾儿童因为生理缺陷带来的学习障碍随年级的升高、知识的加深越来越明显,教师也对其采取放羊政策,任其发展,当然谈不上应有的帮助和个别辅导。
家长不要阻碍了孩子潜在能力的发展
据王校长介绍,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残疾是自己造成的,内心有严重的内疚心理,盲目代劳、过多的保护、迁就和溺爱,担心送特殊教育学校会认为是残疾儿童,送普通学校会受到其他同学的欺负,从而构成了对孩子的潜在能力发展的障碍。
同时也有一些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让孩子入学,只是让他认识几个字,知道简单的运算方法,家长不指望孩子养老送终,更不指望他们出人投地。只有少数的家长认为残疾儿童通过努力可以和健全儿童一样学好文化科学知识,掌握生产劳动技能。
杜校长说:“家长对教育参与还不够深入,有些家长不知道如何帮助教师和自己的子女,家庭对学校的配合有时流于形式,需要进一步加强家长的培训。”
孩子的群体意识比较强烈,特殊学生很难和其他学生打成一片,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虽然一些学生并非故意歧视残疾学生,但因自制力差,有时会说不该说的话。
加上特殊学生自身的缺陷也较难适应正常儿童的活动,也在无意中被抛在一边。特殊学生在正常学校受到严重的心理压力,使得特殊学生不愿继续接受教育。(本文由鲁周刊提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