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一诺(右)正在做医学实验
他是一名大学生,却喜欢看《海绵宝宝》;他爱好广泛,但更喜欢读书;他知识广博,更喜欢挑战。他就是济宁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10级本科学生王一诺,在“第四届全国公众科学素质电视大赛”中,他和队友代表山东省参赛,一举夺得全国亚军。
“我国发明的第一支牙刷距今已有多少年?一个人每天要喝多少杯水?塑料袋多长时间降解?汶川地震时之所以能用警犬进行生命探测,是因为犬的嗅觉是人类的多少倍?”眼前这个身高1.88米、穿着白大褂、手拿试管的大男孩一边做实验一边提问记者。原来这些颇具趣味性的题目是由中国科协和中央电视台共同举办的“第四届全国公众科学素质电视大赛”的竞赛题,在这次比赛中,来自济宁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10级本科12班的王一诺同学和其他两名选手代表山东省参加了比赛,并且一举夺得全国亚军。
11月10日上午9时左右,记者在济宁医学院的分子医学与化学实验室见到王一诺时,他正在上核酸提取与鉴定的实验课。听说记者要采访王一诺,同学们纷纷凑了过来。
王一诺的室友丁佳宁告诉记者,暑假里通过网上聊天知道王一诺偷偷地参加了一个全国的比赛,还上了电视拿了奖。“当时他跟我说他有钱了,3000元,一问才知道是他参加比赛得的奖金。”丁佳宁回忆说。“王一诺同学平时话不多,为人低调,我也是在开学之后才知道他自己报名参加的比赛。”临床学院辅导员高华扬告诉记者。
赛场上:近距离感受科学之美
趁着试管在水浴瓶中加热的15分钟时间里,王一诺向记者讲起他的参赛过程。他从小喜欢自然科学,在看到市科协关于第四届全国公众科学素质电视大赛的征集通知后就报了名。尽管赛前做了充分准备,但真到了比赛现场,他还是很紧张,在意外地输掉了16进8的比赛时,是坚持还是放弃成了摆在他和队友眼前的难题,他们调整心态,总结经验教训,最终从复活赛一路杀进了决赛。
王一诺告诉记者,这次大赛没有常见的必答题、选择题等题型,而采用一种开放型的方式,那就是提出问题后,每个队写出答案,距离标准答案最近的为胜利者,距离最远的停赛,直到选出一个晋级队伍才能复活。这样的规则,让场上充满了悬念。无论是数字天差地远,还是相差无几,都会让人反复猜测,有时,零点零几分的差距,就能决定一个队的生死。“比赛不重要,标准答案不重要,关键是通过比赛激发人们对问题的思考,让大家更关心生活周边的科学现象。”王一诺告诉记者,“和队友在一起交流收获很多,发现自己很多知识需要更新,以前感觉自己知道的很多,现在发现远远不够,高发瑞老师的沉稳和兰青老师的果断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生活中:不放弃对智慧的追逐
王一诺告诉记者,由于家庭教育的重视,他从小喜欢看书,尤其爱好物理学。在高考时,他还参加了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物理学的自主招生考试。
在好朋友程国良眼中,王一诺是个随性而为、爱好广泛、天资聪颖的大男孩,平时喜欢唱歌、踢足球、玩电脑、涉猎各个领域的书。“有时候他躺在床上,我们都以为他睡觉了,其实他正猫在被窝里看书呢。”程国良笑着说。“自卢瑟福发现原子结构以来,我们已经明白我们的一切行为接触不过是电磁力的互相排斥,而随着对原子的进一步探索我们正在无限缩小最小物质单位的定义,然后相对论告诉我们,我们只是占有一定空间的能量表现形式而空间也只是我们的直观意识所确定的,我们至今无法给我们空间确定一个正确的空间维度。”喜欢爱因斯坦的王一诺经常向室友这样阐述《相对论》,他说自己只是喜欢思维的乐趣,希望大家也永远不抛弃不放弃对智慧的追逐。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岁的王一诺喜欢可爱的海绵宝宝,看动画片对他而言只是为了开心,单纯为了开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