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日前爆出,麦当劳出售的麦乐鸡含有两种化学成分:一种是含有玩具泥胶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另一种则是从石油中提取的“特丁基对苯二酚”。昨日,麦当劳中国公司对此发函回应称,这两种物质含量均符合现行国家食品添加剂应用卫生标准。北京市卫生监督所和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表现正在密切关注此事。据懂得,上述物质不属于食品添加剂的日常检测项目。
从目前这起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来看,大多数人把眼光集中在国内权威部门上,广泛认为相干监管部门应尽早向社会颁布,麦乐鸡的两种化学成分是否对人体有害,并组织检测。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只听到麦当劳“自证清白”。
近年来,事关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无论是“苏丹红”风声鹤唳,还是“强生”胆战心惊,以及PVC保鲜膜含致癌物质,总是国外相干机构发出警告信息后,国内的监督管理部门才开端举动起来。一连串的事件让人产生疑问,我们的食品药品安全信息为何总是来自国外。
究其原因,食品安全信息交换制度的空缺,使国内信息安全调查总是慢半拍。在国外,请求收集信息必须正确,并要在研究单位、政府机构、粮食生产与食品加工企业及花费者之间进行有效交换,以便增加透明度,努力增进食品安全。同时,收集其他国家的食品安全信息并开展交换。而在国内,不仅内部食品信息交换网络,尚未架构起来,与国外信息交换更是少得可怜。
信息披露环节过多,也使得信息公开很难做到及时、公开。从国外来讲,一些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在收集到可靠信息后立即发布相干警告或指令。而在国内,在监管部门收集到安全问题信息后,都必须上报上级主管部门,然后再通过上级部门联合实际情况,进行严格审批,在最大程度地保证花费者利益和国内市场各方面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卫生部才发布相干的产品安全警告或提示。
检测标准严重滞后,更让一些洋品牌在呈现安全问题后,总敢表现得狂妄无礼。在很多情况下,国家质检部门不是不想向大众,及时发出安全信息,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以麦乐鸡所含的化学物质为例,由于目前对这种物质没有国家统一的易行的检测标准和手段,只能任麦当劳自说自话。
安全信息警告为何总是先国外后国内,无疑给我们提了个醒:信息交换机制如何架构,信息披露机制如何做到畅通无阻?国内安全检测标准的缺失如何尽早补充?类似问号都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器重,尽早拉平拉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