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市民的眼中,精力病人的形象就是疯子,并且是“武疯子”。其实真正会对他人造成损害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数据显示,全国每年由精力病人实行的刑事犯法案件数量只有1万多起,占刑事案件总数的比例很低,且多数由于缺乏适当的治疗所致。“把他们管好,不让他们犯病,就不会因病去肇事,精力病人肇事比正常人要可控得多”,贾福军重复强调:精力病人在有暴力行动之前往往都有预兆,如失眠、发呆等,家属或邻居发明这些情况就要及时上报,这样就能够有效地防止其肇事。
广州市残联下属的广州利康家属资源中心主任徐驰告诉记者:“现在的问题是社会对精力病及其患者缺乏常识。”伴随常识的缺乏而来的是胆怯和轻视,这又造成社会与病人的隔膜,加重其病情,形成恶性循环。
精力病患者因为受轻视而找不到工作,又因为没有工作而受到新的轻视———这不但来自外部环境,更来自家庭。徐驰介绍,很多精力病人完整依附父母生活,给家庭带来很大累赘,父母的斥责抱怨对病人来说是很大的刺激,可能这本身就是病因之一。家人的态度对病人影响很大,“所以说最大的轻视来自家庭”。徐驰发明,凡是康复情况好的病人,基础上都有很好的家庭气氛。然而,“很多家庭并非有意轻视,而是缺乏常识所致”。
摸索
若能有份工作 或将和谐共处
今年以来,由于持续产生疑似精力病患者制作的暴力事件,国家已越来越器重精力病人的问题。
国家的器重需要落到实处,精力病患者毕竟应由哪些部门管?广州市民政局相干负责人告诉记者,精力病容易重复发作,必须长期用药,花费不少。由于经济和救治系统的原因,大部分病人未能得到治疗,导致病情加重,部分精力病人走失流浪于街头,他们无家可归、无人认领、无姓无名,只能靠民政部门将其收留进医院。
然而,民政部门的财力又十分有限,基本无法支付他们治病所需的巨额医药费。加上近几年精力病的患病率已呈上升趋势,这无论对家庭还是社会都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民政、公安等部门虽有任务对精力病患者实行监管,但远远不够,需要家庭、社会一起努力。
“在社区和家庭之外,还需要建立专门的精力病康复机构,精力病患者有了工作就能减少受到的轻视。”广州利康家属资源中心正在摸索以专业的社工理念和伎俩解决相干问题。“精力卫生社工实际上很难吹糠见米”,徐驰对此有深入的领会。精力病人在患病后,往往会呈现工作和生活的才能、兴趣退化的“阴性”症状(相对于发病严重时激动、暴躁的“阳性”症状而言),这时尤其需要社工主动懂得他们的世界观,帮助其参与一些简略劳作、集体运动,为其营造没有轻视的宽松环境,以恢复病人的才能和兴趣,发掘自身潜力。徐驰认为,社工与医生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医生更多地关心病理;而社工则更为关注病人的个人成长。
在利康家属资源中心,记者看到这里的精力病人家长比想象中轻松许多———
“来这里之后,儿子跟以前大不一样!”蔡伯的儿子今年45岁,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患上了精力决裂症,来利康中心之前,蔡伯几乎已丧失了对儿子的信心。现在儿子开端做一些简略的手工劳动,每个月能拿到700多元工资,“他还知道跟人家‘攀比’,不想比别人差,生病也不请假。”
“我想结婚,想和正常人结婚。”蔡伯的儿子提出了这样的愿望。很多精力病人实际上有才能、也有愿望与普通人一样生活。(骆苹 赵仲炜 熊程 郝黎 张丹娜 利雪标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