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精力病及其患者缺乏正确认识
家庭社会双重压力带来恶性循环
“我的邻居家里有暴力型的精力病人,我时刻担心人身安全。政府部门包含街道、居委会和派出所,采用的措施只能是出事后要精力病人的家人赔钱了事!”日前,羊城晚报报料热线、QQ报料平台接到一则市民的倾诉。精力病人康复后回归社区,但身边邻居却担心其“肇事惹祸”,为何呈现这种状态?
记者调查发明,精力病康复者的管理存在不少盲区,社会、家庭并未供给更直接的帮助,以致精力病康复者不能更有效、更健康地融入社会。事实上,与精力病康复者共同生活不仅是所有市民的共同义务,要和谐相处也并不艰苦。只是人们似乎一直不知该如何与他们为邻……
叹息
“高邻”举止异常 谁都管他不住
广州市民政部门数据显示,广州白云区金沙洲的新社区,近九成居民是低收入者,其中精力病患及康复者有177人,占社区人口的2%。“特别人群”的凑集让居民忧心忡忡。
提起社区里的精力病患者,李姨显得心有余悸。“前年4月份,一名患有间歇性精力病人男子与母亲安排新居,从11楼阳台抛下沙发、茶几等大件家私物件,导致楼下的花盆被砸烂,草皮也被砸毁。”当时,李姨和家人正从楼里出来,发明该楼的一个电梯门也被男子用重物击打损坏。
网民张先生的父亲在揭阳老家买了套二手房,楼下有位患有间歇性精力病的独居女士。今年5月底的一天深夜,该女士忽然拿着锤子把李先生家的防盗门给砸了。家人报警后,民警只是“照了几张相片”,录了口供,之后没有进一步处理。张先生打算向政府部门反应,盼望政府能管管这种事。
但是,不仅警察来了没措施处理,其他相干职能部门也深感“头疼”。我国刑法有关于精力病人的免责条款,虽然同时规定应当“责令家属或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但实际中很难做到。“总不能不让他们出外吧?”
一提起精力病人,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送到精力病院去”。但广东省精力卫生研究所所长贾福军教授指出:“精力病人都住到医院是不可能的,因为没这么多资源。”据懂得,我国目前每1万名普通人口只有不到2张精力病床位,全国精力病人有1600万,广东省则有120万,仅依附精力病院不能满足需要。
“社会隔离对精力病人的康复最是不利。”贾福军认为,“大批的精力病人要管好,就是在社区。”贾福军认为,社区应当在对精力病人全面登记的基础上进行个案管理,按照风险级别分类,重症精力病患者进医院,相对稳固的则在社区,病情变更才重新回到个案管理系统中来。
但现实情况是,社区通常并不能对辖内的精力病人进行正确登记。广州利康家属资源中心社工曾仔细查阅广州社区的精力病人登记名册,成果发明很多“在册病人”基本找不到人,甚至早已逝世;而大批真正的病人却“隐姓埋名”。贾福军流露,有关方面一直打算建立全省统一的信息网络,以推广“医院-社区一体化”的防治康复模式,但至今仍然“在逐步推动中”。
探因
缺乏基础常识 造成轻视隔膜
根据卫生部颁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精力病患者的检出率约为千分之六。记者探访了广州市老城区里的多个社区居委会懂得到,海珠区滨江街涛景湾社区内登记的精力病患者及康复者为37名,比例为6%。;而常住人口约5000人左右的荔湾区华林街彩园社区在册的患者人数为23人,比例不足5%。。也就是说,金沙洲这个凑集双特困住户的社区,精力病患者比例为普通社区的3.3倍。
据懂得,很多家庭因为难以蒙受高昂、持续的治疗费用而放弃治疗,导致病人病情恶化、复发,这又给家庭带来新的经济和心理压力。记者在广州市利康家属资源中心采访精力病患者家属时,他们一股脑地倒出苦水:市民李姨70多岁,2000元的工资养着患有精力决裂症的女儿和患糖尿病的老公,每月支出的治疗费就得上千元。很多类似的家庭是典范的“老养残”———老的有退休工资不属于双特困,补贴少,少的在家里养病又遭邻居的白眼和指导……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