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价虚高几乎已成一种顽症。近期,一些新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药品开端突击涨价,再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透视药价飞涨背后的三大黑洞
药品定价难挤水分
“现在大多数药企生产的同种药品都差不多,相互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而经销商没有三四倍以上的利润是不会去做的,为了谄谀经销商,也考虑到我们自己的利益,成本一两块钱的药,出厂价可能就定到了四五块钱。”湖北某药厂的销售经理说。
根据我国现行的药价形成机制,药品价格基础上分3种。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药品,由国家发改委制定价格;未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但进入各省医保补充目录的药品,则由所在省制定领导价格;其余的药品,按照市场状态自主定价。一般情况下,生产企业自主定价时,只需将相干定价材料,包含原材料成本、包装成本、生产成本等,报当地物价管理部门备案即可在全国各地销售。
该销售经理流露,对于一般药厂而言,属于政府定价、制定领导价的药品比例不大。比如他们企业,政府定价的只占15%,剩下的85%都由他们自主定价。而由于政府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在供给定价的材料时,企业往往不如实供给成本材料,虚构成本信息。生产批发企业在账目上虚列成本、在发票上开具虚伪价格,成为业内潜规矩。
“想抬价,先断货。”这位销售经理说,“药厂和经销商抬价的惯用伎俩就是断货,特别是一些缺乏的、生物制剂类药品。出厂价可能才几块钱,市场售价十几块钱,断货一阵子后重新上市,可以抬高到一两百块钱。”
他说,按规定,药品涨价需要向物价部门登记备案,但药厂一般都积攒了相当的人脉关系,在处所政府的处所保护观念和增加财政收入的逐利需求下,药厂就可以明目张胆地抬价。药厂定价上涨,经销商的进货价也会相应有所进步,其利润空间比涨价前大很多,而医院可以在药品进价基础上加价15%,获利更多。
半月谈记者在采访中懂得到,由于药品审批与药品定价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部分药品的定价存在盲目性。生产企业把广告费列入药品的成本中,国家却对药品巨额广告缺乏有效规范。
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酝酿出台措施,对属于企业自主定价的药品,加强市场购销价格调查;对政府领导价药品加强成本审核,建立基础药物动态调剂机制,研究改良药品价格管理方法。但有专家质疑,改革定价机制之所以艰苦重重,根源在于政府很难得到真实的出厂价和流通差价。一是药品生产企业数量宏大,尤其是企业自行报送的成本价格很可能只是虚开的高价。二是不少新药、高价药都是进口、合资企业的产品,政府监管起来难度更大。
药品流通难挡雁过拔毛
流通环节的层层加价,是造成药价飞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据陕西省有关部门测算,药品出厂后经过多级批发,进入二级以上医院一般需要3到4个环节,而进入农村基层医疗机构要经过的环节更多。每个环节至少要加价8%,这就造成了农村用药价格高于城市、基层医院用药价格高于大医院的现象。
中信证券研究部一位资深分析师认为,药品流通产业链的异动,源于目前畸形的医疗体制和监管体制。一是大型公立医院处在非常强势的地位,中间环节自然就少。二是很多居间人或代理商控制了较固定的药品销售渠道和药品起源,他们把持了部分良好的医院终端资源。即使是一些大型医药流通企业,要拓展外地市场,也必须部分地依附于居间人的区域优势。三是在医药流通渠道上,存在税务、工商、药监等部门多头监管的问题。
为了压缩药品流通环节,陕西省通过在全国药品生产企业中统一招标采购、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药品销售价格、由公开选招的企业统一配送的“三统一”措施,推动基础药物制度的实行。
对于“三统一”措施,宁波长富药业有限公司一位工作人员认为,企业的生产成本不同,同价销售可能造成竞标企业为寻求低成本而不规范生产,进而引发无序竞争的恶性循环。半月谈记者调查发明,目前很多省份都在尝试药品的统一采购,但跨区域经营的企业在统一采购上的比例还不高。专家分析认为,品牌药企出于谈判才能的考虑,更多地会寻找区域分销的商业公司来竞标,而区域性招投标政策在必定程度上阻碍了统一采购的履行。
相关阅读